8月1日原住民族日在即,綠色和平根據農業部統計數據指出,台灣原生小米過去15年來,產量、耕地面積暴跌,皆縮水8成,其中屏東縣最嚴重,年產量下滑逾30萬公斤、耕地面積也減少近170萬公頃,憂心傳統原住民文化難以延續,我國糧食穩定、生態多樣性也敲警鐘,呼籲農業部、屏東縣政府將小米農耕納入「生態給付方案」,兼顧糧食穩定與生態保護。
綠色和平透過農業部農糧署農情調查網統計發現,台灣原生小米從2008年60萬4000公斤,下跌至2023年的11萬8000公斤,減少80%,小米種植面積也從2008年的382公頃,下滑至2023年的23公頃,縮水82%,小米品系則由原本324種降至92種。
進一步以縣市區別,綠色和平指出,全台小米4大產地為屏東、台東、花蓮與高雄當中,以屏東縣狀況最嚴重,年產量下滑逾30萬公斤,耕地面積也減少近170公頃。另外,因小米農地處在山區部落,是第1級瀕危野生動物山麻雀的主要棲地與糧食來源,屏東耕地面積下降,當地山麻雀數量也顯著下滑。
屏東原住民團體「深活共構」表示,耕地面積減少、青年人口流失,加上極端氣候影響,小米生產受到許多挑戰,部落長輩紛紛表示以後沒有人種小米,文化恐跟著消失,期待政府將傳統小米耕作列為亮點農產,協助原民保留珍貴的文化資產。
綠色和平公眾動員暨發展主任蔣學萱表示,小米是原住民主食,也是原民宗教信仰和部落文化的神聖作物,因其耐旱、省水、生長快速,亦有「韌性食物」之稱,被視為極端氣候下解決糧食危機,維持糧食自給率的重要作物。部落傳統也將小米田視為瀕危物種雄鷹與雲豹的活躍區域,顯見小米耕作與周遭生態的連動效應。
蔣學萱強調,如今台灣原生小米產量、品種雙雙告急,農業部與屏東縣長期忽視小米經濟、生態與文化價值,導致「嘉義種小米100棵有錢領,屏東種1萬棵沒人理」的詭異情況,呼籲農業部、屏縣府將原民非工業化的小米農耕全面納入「山麻雀生態給付服務方案」,達到守護山麻雀棲地、復甦原民文化,兼顧糧食穩定與生態保護的目的。
綠色和平也建議,農業部與屏縣府將原民傳統小米耕作,系統性納入政府農業訓練課程,並培育原民青年擔任種子講師,讓有意返鄉的原住民青年,能藉由小米復種,獲得青農返鄉貸款資格,以達農技傳承、文化延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