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高溫拉警報,全球各地紛傳珊瑚白化災情,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4月中就發出警告,全球正在經歷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這也是近十年來第二次的大規模白化事件。而影響所及,澎湖吉貝嶼潮間帶,在經歷這次凱米颱風過後,軸孔珊瑚也突然一片白化。
根據《路透社》報導,全球暖化導致海水表面溫度上升,長期藉由衛星偵測全球海水表面溫度,並透過實地測量與模型分析等工具,提供珊瑚白化預警系統的NOAA便指出,從2023年2月至今,全球超過54個國家與地區確定發生珊瑚白化,珊瑚白化已經擴及大西洋、太平洋跟印度洋。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珊瑚監測協調員曼澤羅便表示,「這是有紀錄以來,首次因為溫度導致珊瑚大規模白化,海洋健康、海洋生態系統正被損害,因為海洋正以驚人的速度暖化,這會對熱帶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因為珊瑚礁是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系統,也是許多國家的觀光資源。
一直關注珊瑚白化現象的農業部水試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預計於八月中旬與中研院團隊共同針對南、北海與內海及東邊等幾處代表性地點進行調查,重新看一次並記錄,到底有哪些地方受影響、嚴重程度?屆時澎湖珊瑚白化情形就能有比較全面和具體量化數據。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恆毅指出,凱米颱風來襲前2週,連日的海水持續高溫,而澎湖海域好幾個測站,水溫都罕見不分晝夜和漲退潮都維持在攝氏30度以上,沒有回降的波動,那時就已經造成台灣其他地方不少海域珊瑚有白化現象,但澎湖或許得天獨厚,否則按照凱米來前那幾週的連續高溫,早就該白化了。
而凱米過後水溫雖降了2度,有可能珊瑚已在臨界狀態,而凱米這樣的擾動,而暫時性的白化。最好的狀況是,在水溫回降後,珊瑚又重新跟共生藻建立共生關係,宿主珊瑚在最短時間恢復正常。
根據中研院魚知識網站,珊瑚與共生藻是一個很典型內共生的例子。珊瑚雖具有觸手可以自行獵食,但並不是它主要的能量來源。較淺海處的珊瑚,大部分都是靠共生藻提供養分。共生藻利用珊瑚蟲代謝所產生的含氮、含磷廢物,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以提供珊瑚營養。珊瑚提供共生藻光合作用所需的物質,以及提供保護;共生藻提供珊瑚養分,彼此為互利共生。因為共生藻的存在,也才有現在我們所見到五彩繽紛的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