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冠疫情下的課題
家族企業領域的主要學術期刊如下:1988年創刊的《家族企業評論》(Family Business Review),後有《家族企業策略期刊》(Journal of Family Business Strategy)、《家族企業管理期刊》(Journal of Family Business Management)。Rovelli et al.(2021)分析了上述3部期刊,共1,381篇論文,提出家族企業於新冠疫情下的危機管理課題:
● 家族企業的特徵是否影響危機下的管理能力、生存能力和意願?
● 家族企業應對危機的方法是否有別於非家族企業?
● 家族成員參與公司事務,是否影響公司應對新冠疫情等危機的方式?
● 危機時,家族傳統在家族企業中發揮什麼功能?
● 家族企業能否透過創新或強化傳統等方式發揮韌性,順利度過危機,妥善管理新常態?
● 面對新冠疫情,家族企業採取何種手段,適切調整人才與種種資源?
● 疫情是否有望成為家族企業革新並改善長期業績的機會?
以上既是未來的研究課題,也是全球家族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疫情導致經營環境急劇且大規模改變,可謂家族企業危機應對能力的試金石。過往研究曾比較一般企業與家族企業,推論家族企業存續與競爭優勢的重要原因,在於察覺與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Zahra et al.(2008)證實,家族企業文化的特徵之一,是對事業抱持強烈的責任感,這促成策略的彈性,家族企業因此能在激烈競爭下積極尋求新機會,勇於處理威脅。他們也明確指出,注重「盡職治理」(stewardship)的組織文化也是影響家族承諾與策略彈性的係數。
適度承擔風險是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過往有許多研究關注家族企業面對各種危機時的應對能力。2008年金融海嘯,學者指出隨市場動態與複雜性劇增,風險管理的重要性(McShane, 2018; Bromiley et al., 2015),對開發風險模型(risk model)的認識也更加重要(Angeline and Teng, 2016; Altman et al., 2010; Yang et al., 2018)。
另一方面,風險相當於機會,若能辨識風險,便有機會實現創新的商業解決方案。然而,中小企業的資本與人才有限,面對外部經濟衝擊時是脆弱的(Rehman and Anwar, 2019; Wright et al., 2001)。
雖然中小型家族企業判斷風險與決策過程快速,卻十分仰賴CEO辨識與評估風險的能力(Feltham et al., 2005)。無論風險評估成效如何,家族在危機時都無法輕易放下事業(Kellermanns et al., 2008),造成CEO在位期間延長(Kellermanns et al., 2008),對風險承擔造成不良影響(Zahram, 2005)。此外,CEO在位期間延長雖然可能導致處理與分析資訊的能力受限(Finkelstein and Hambrick, 1990),但長期擔任CEO的經驗和能力,卻能防止企業內部資訊不足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對業績產生正面影響。
另一項關於2008年危機下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的研究表示,這些組織在未知的時代環境下,表現出優於大型企業和非家族企業的組織韌性(Pal et al., 2014; Amann and Jaussaud, 2012)。短短12年後,新冠病毒再次帶給全球新的挑戰。面對挑戰,第一,需要評估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在先前危機中展現的優異彈性和韌性,能否在當前的新情境下,同樣有所發揮(Sullivan-Taylor and Branicki, 2011)。第二,需要考量這段期間的技術發展,在此次疫情下對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是輔助還是阻礙,並探究其內容(Messenger and Gschwind, 2016)。第三,透過與大型非家族企業比較,找出中小企業與家族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展現的特長與優勢(Devece et al., 2016; Bourletidis and Triantafyllopoulos, 2014)。第四,研究疫情期間,創辦人(或家族身分所有人)與企業之間是否相互扶持,以及其是否有助於減輕性別不平等與多樣性等組織課題,又是如何發生(Zellweger, 2017)。
新冠疫情對企業出了一道全新類型與內容的課題,相信未來也會出現愈來愈多關於家族企業如何克服此危機的研究,不過以下先介紹幾項初步研究。
Kraus et al.(2020)針對歐洲5個國家(奧地利、德國、義大利、列支敦斯登、瑞士)進行了一系列的半結構式訪談,於2021年3月26日~4月10日共進行27次。訪談結果顯示出以下3點:第一,雖然各個企業受疫情衝擊的程度不同,但各國在不同時間點的差異並不顯著。第二,企業規模明顯影響衝擊程度。第三,流動性風險在大型企業中的影響程度遠超乎中小企業。
此外,他們對訪談內容進行編碼,分析家族企業的危機處理策略,將處理過程分成:危機前預防、危機管理、危機後結果等三主要階段(Bundy et al., 2017),並搭配Wenzel et al.(2020)提出的4種策略性危機應對策略作為分析框架。結果顯示,家族企業於4種危機應對策略中,使用最多的策略是忍耐(persevering),其次是縮減(retrenchment)與創新(innovation)相互搭配,而退出(exit)則未受採用。忍耐策略指降低成本(Pearce and Robbins, 1993)與化繁為簡(Benner and Zenger, 2016);忍耐策略是公司設法持續經營;創新策略則表示更新事業策略。調查結果還顯示,危機對企業文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巨大變化,增強了企業內的團結和凝聚力,並促進數位化轉型。
面對新冠疫情肆虐,《家族企業評論》2020年3月號開宗明義(Payne, 2020)強調了家族之於生活的重要性,並指出在所有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中,私人與公共的家族關係都是最重要且核心的一種。
同年6月號,他們刊登名為〈家庭中心性(centrality)〉的論文(Neubaum & Payne, 2021)。論文指出,遠距會議的進步、居家辦公普及化、零售業零接觸化、遠距教學等社交距離應對措施的發展,提醒了我們親密關係,尤其是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有鑑於家族成員在許多家族企業中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上述社會變遷亦強調了家族與企業間唇亡齒寒的關係和必要性。數月的疫情帶給我們的教訓之一,是經濟與社會整體幸福的相關性,與「家庭中心性」的重要性。我們依賴家族與企業間的相互關係所創造的幸福,而新冠疫情也宣告了家族企業新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研究領域之於全球更無庸置疑且不可或缺。我們為確保自身短期和長期的健康,必須時時監測與評估外界情況,許多人的工作優先順序和日常例行公事也逐漸改變。
本節開頭指出,此次經營環境的大規模劇變是衡量家族企業危機處理能力的試金石。不過家族企業從前本就屢屢面臨困難,但也一一克服了。
本節介紹了過去國外研究中主要幾項針對家族企業經歷的諸多危機,和本次新冠疫情的論題。與平時相比,上述試金石更加明確映襯出家族企業之特徵,亦凸顯日本家族企業的特質。
我們亦承襲過往研究提出的挑戰與問題意識,致力於尋求解決方案,並建立知識體系。本書處處提示了日本家族企業的特徵與新冠疫情應對措施的特色。當然,問題並非就此全數解決,未來仍面臨許多挑戰。願各位讀者閱讀本書時,能依據自身面臨之課題,適時參考本節內容。
2. 新冠疫情下的事業繼承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各方面都受到巨大衝擊,損害規模堪稱「前所未有」,人們必須體認此將成為常態。然而,這種「前所未有」的危機在過去百年中發生了至少15次,所以「前所未有」或「百年一次」的形容並不恰當。
上述危機類型大略分為社會經濟危機(7次)、嚴重自然災害(3次)、產業危機(3次)和家族危機(3次)(圖表1-3-1)。光論嚴重自然災害就發生過:關東大地震(1923年)、阪神大地震(1995年)/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以及新冠疫情(2020年)共3次(圖表1-3-1)。
按照平均每百年發生16次的頻率計算,大約每6年就會發生1次前所未有的大危機,因此企業應視危機為常態,嚴陣以待。比起一般企業,此經營觀對家族企業,尤其對家族成員來說更加要緊。原因是:第一,家族成員的生命寄託在家族經營者的手上。第二,家族企業經營者更需要具備長遠的經營目光。
研究已證實,家族企業的經營者,尤其家族經營者往往就任時間早、在任時間長(FBC, 2018),因此必須體認到任內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是常態;實際上,家族經營者視危機為常態的案例並不罕見(詳見第3章第3節)。
前所未有的危機,正是考驗經營者素質的試金石,也是展現家族企業真正價值的時刻。本白皮書的2015與2018年版,皆將事業繼承視為重要主題之一,本次也聚焦於此,進行實證研究。
(後藤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