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作為日本家族企業白皮書之特輯,聚焦於新冠疫情期間各家族企業的實際情況。論日本國內,我們經由百年經營研究機構的緊急調查,與日本長壽家族企業的案例介紹,揭示了世代間共有的強烈危機意識與迅速採取的應對手段,以及家族企業在疫情危機下的韌性。此外,我們也收到有關國外家族企業的寶貴報告。觀察歐亞各國含大企業在內的家族企業如何面對疫情,再綜觀瑞士銀行與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針對富裕階級的研究報告,更能清楚比較日本與外國家族企業之間的異同,獲得寶貴的見解。
基於上述原因,本節作為第3章內容的總結,先歸納家族企業的危機應對策略有何值得效仿之處,並深入探討家族企業的本質。其中的重點,包含:在新冠危機中不追求短期利益,世代間共有的強烈危機意識與迅速採取的應對手段,緊密社區關係造就的韌性。接著以「家族企業為誰存在」為題,談及明確界定內部與外部利害關係人的重要性與意義,並在此基礎上強調後疫情時代的利他經營。
我已指出「新冠疫情危機是考驗家族企業本質的試金石」。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既凸顯了家族企業的優勢,也暴露其弱點。此外,我們還能從中預見家族企業的未來。望讀者能綜覽全文,理解我想表達的內容。
1. 不追求短期利益
危機當前,經營者不得避戰(金川, 2011),也正是這種時刻才能發揮企業日累月積的真正價值。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時,國外媒體盛讚日本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刊登了一篇頭條:〈經歷戰爭、瘟疫和王朝變遷:日本千年老鋪的成功祕訣〉。該文章強調,企業長期生存的重要因素,包含對傳統和安全的重視,不以自身短期利益為優先的警惕,以及對前人教誨的敬重。
在這篇文章刊出之前,我接受了長達2.5小時的採訪,談論日本家族企業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性、悠久的歷史與教訓,乃至於經營理念。《紐約時報》也配合他們獨家採訪的長壽企業案例,編撰了這篇報導。
報導開頭放了一張與版面同寬的照片,拍的是京都市北區今宮神社內的茶屋「一文字屋和輔」。這間長保二年(西元1000年)創業的茶屋簡稱「一和」,現由第25代女將長谷川奈生繼續堅守傳統。一和茶屋發祥於平安時代中期,即紫式部撰寫《源氏物語》的年代,至今已延續千逾年,歷史色彩濃厚,現已登錄為日本景觀重要建造物。
第25代女將以竹籤精心串起拇指大小的麻糬,並用炭火烘烤而成的烤麻糬,是京都知名的和菓子之一,傳說吃了能免除疾病侵擾。烤麻糬的做法都是代代口傳心授,一家血脈守護這個味道超過千年。做法看似簡單,其實有學問,據說熟悉串籤得花上3年,掌握火侯則耗時10年。好比說,在女主人的巧手下,即使採直火烘烤,竹籤也不會燒焦。而且無論是麻糬或自製的味噌醬汁都不含任何防腐劑,全是有機、無添加的安全天然食品。
長谷川家族在二戰之前擁有田地,每逢戰亂或飢荒,他們也持續為民付出。此外,根據傳說,長谷川家族在室町時代持續了約11年的應仁之亂(應仁元年[1467年]至文明9年[1477年])期間,也持續發放麻糬給大眾。現在他們仍與今宮神社結下深厚的關係,今宮祭神轎用的供品,就是長谷川家族蒸製的糯米。
今宮神社原本就是專司祛病的神社。平安時代,京都瘟疫頻傳,據傳今宮神社便是長保3年(1001年)洛中爆發瘟疫時,民眾奉疫神的啟示而創建來祭祀、祈求神明鎮壓疫病的神社。烤麻糬的起源,便是源自祭典後人們撤下供奉的麻糬,串在竹籤上烤過後、供參拜者食用的習慣;竹籤也是用神社注連繩上的竹子製成。另外,由於茶聖千利休過去也在茶會上使用一和的烤麻糬,因此一和附近也有與千利休頗具淵源的大德寺,每月28日的利休忌日,千家人員前來參拜。
長谷川奈生與兄弟、堂妹,自幼便在祖父母(第23代)的口述下學習烤麻糬的技術。每逢繁忙的正月時節,便會一家大小全員出動,一起串麻糬。等到她到了開始思考事業繼承的年紀時,才意識到這麼做其實是為了以防萬一,確保所有人都有能力繼承家業;這正是長壽企業獨特的風險管理方式之一。10年前,她從生病的母親手上繼承了女將的身分,第25代當家則由長谷川奈生的兄長,長谷川檢一擔任。
他們既不增加產品種類,不在客流量更多的市區開設分店,也不開放訂購;可以外帶,但建議當天食用完畢。他們沒有任何成長策略,對多元客戶需求也沒興趣。詢問他們為何不採取經營學教科書上的方法,增加產品種類、在繁華地段開設分店時,第25代當家解釋道:「因為我們希望傳承麻糬的意涵。」他們優先考量如何窮極本質,拒絕有礙此舉的數量擴張。以結果論而言,這成了最佳的風險應對策略,也是其千年來屹立不搖的祕訣。
以上詳細介紹了存續千年以上的長壽家族企業。《紐約時報》由此歸納長壽企業的成功關鍵,在於「不將短期利益擺在第一位的自我警惕,與代代相傳的家訓」。危機是考驗企業真正價值的試金石(Goto, 2021)。為深入了解家族企業於新冠疫情下展現的本質,以下將探討家族企業之危機對策的特徵、新冠疫情與韌性、對於內外利害關係人的判斷等主題。
2. 建立共同危機意識與應對措施
家族企業面臨的危機不一而足,但大致可分為社經環境下的危機、自然災害、技術革新等家族外部因素造成的危機,以及與經營策略相關的危機、家族成員不和與鬥爭等家族內部肇因於事業繼承的危機。
雖然家族企業面臨上述各種危機,不過應對的共通之處,都是希望將企業順利傳給下一代,並抱持長期發展下去的強烈渴望(Ward, 1987: xxiii)。
為一償夙願,整個家族面對未知情況必須抱持強烈的危機意識,並代代傳承這份耐心。Poza(2013)指出,忍耐資本是許多家族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之一,並警告輕視耐心恐減損家族經營的壽命,前一代創造的價值也將立即消失。相反地,重視基於長遠目光的永續經營心態,才是家族企業的競爭優勢,也是許多家族企業追求的目標。
誠如以上所述,家族企業面臨各種危機時展現的首要共通點是追求長青。這恐怕是地球上最難實現的任務,但幾乎所有的家族企業都為了這一目標而努力奮鬥(Ward, 1987: 1)。
第2項共通點是,家族企業在面對危機的態度上,不是強烈傾向迴避,就是無所畏懼。這項課題通常攸關經營策略的危機,內容涉及各種新策略、新產品、新事業和新投資,可歸納為隨著創新行動而來的危機。
傳統研究上的主流觀點,認為家族企業傾向回避危機(例如,Fernandez & Nieto, 2005)。原因在於,策略上的慣性(Meyer & Zucker, 1989)、家族企業代代對於存續的重視(Chua et al., 1999)、傾向避免破產或失去控制權(Mishra & McConaughy, 1999; Naldi et al., 2007)等,且回避風險之傾向和所有權集中(Chandler, 1990),抑或所有權和治理結構(Fama, 1980; Fama & Jensen, 1983; Jensen Meckling, 1976)有關。此外,Zahra(2005)主張,家族的所有權/參與通常能促進風險承擔,但創始人長期擔任執行長的情況反而會導致企業傾向回避危機。
相反地,也有實證研究指出促進風險承擔的因素,包含業績(Mahto & Khanin, 2015)和經營者屬性(Wang & Poutziouris, 2010)。另一些研究認為,某些家族企業因畏懼家族聲譽受損,而傾向避免危機(Bartholomeusz & Tanewski, 2006)。但我們或許也可以基於同一個理由,主張家族企業可能因畏懼家族聲譽受損,而主動選擇承擔風險。有鑑於此,家族企業面對危機的傾向仍需要謹慎的分析。
那麼,相較於家族內部因素引發的危機,家族企業在面對自然災害等家族外部因素引發的危機時,反應又是如何?雖然家族外部因素引發的危機,性質上並不在家族企業的控制中,在此討論或許稍嫌牽強,但我依然主張家族企業面臨外部因素危機時,也存在兩種迥異的態度。
簡言之,可以分成主動應對與被動應對。前者傾向將外部因素危機,視為新商機或改革自我的機會,因此即便身處逆境,也能咬緊牙關、靜待事態轉好,並盡己所能求生。至於後者,通常會採取收斂或撤退等策略。
若將前者歸類為風險承擔型,後者歸類為風險回避型,那麼家族企業在危急存亡之秋,例如面臨自然災害等外部因素危機時,會採取哪一種態度?我以上述為依據,推論家族企業更傾向於前者的風險承擔型,而非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