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國際產業》石化業冷颼颼 亞洲寒入骨

  • 時報資訊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受到最大的市場中國大陸多年來一直在增加產量,以及歐洲因能源取得成本較高,連兩年來獲利遭到壓縮的影響,歐洲和亞洲石化業者正在苟延殘喘,有些甚至要合併整合才能生存下去。

石化產業管理高層以及分析師都表示,亞洲和歐洲主要生產業者紛傳賣出資產、關閉舊廠房,並改造生產設備。使用乙烷(ethane)等更便宜的原物料,取代俗稱輕油的石腦油(naphtha),以降低成本。

石化生產業者需要進一步整合乙烯(ethylene)以及丙烯(propylene)產能,雖然中國大陸不太景氣,但中東和中國大陸的新工廠還是繼續在投產,供應過剩的情況預估將維持多年。

石化產品中的乙烯和丙烯,廣泛地用在製造日常生活塑膠用品、工業用化學物,還有藥物等最基本的原物料。顧問數據業者Wood Mackenzie預估,在利潤很低的情況下,最晚在2028年之前,全球約24%的石化產能,將有永久停止的風險。

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指出,合理來說,歐洲和亞洲還陷在這個周期內。因產量長時間在增加,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地區,目前石化業低迷狀態,恐怕比一般5到7年的周期性,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日本三井化學(Mitsui Chemicals)4月曾表示,從2022年開始,一連串因素使得石化商業環境變得更加困難,包括國內需求下降,以及中國大陸和亞洲其它地區新建的生產設施,導致供給嚴重過多。

顧問公司Wood Mackenzie預估,今年亞洲丙烯生產業者可能出現虧損的赤字,平均每噸約虧20美元。歐洲2024年估獲利將比去年增至每噸近300美元,但比兩年前還要少30%。

相較之下,2024年,美國丙烯利潤預估大漲25%,每噸約450美元。比較起來,亞洲生產業者將面臨嚴酷的前景,供應過剩的問題可能會一直出現,因為部分公司不太可能限制,有大規模業務整合的新廠產能。

路透社指出,台灣的台塑石化(Formosa Petrochemical)已將自己3座輕油裂解廠中的兩座關閉1年。同時,馬來西亞最大的石化業者PRefChem,甚至從今年初開始,就已讓裂解廠休工。

不過,韓國和大馬生產業者就算虧損也要保持很高的開工率,那是因為工廠跟煉油廠已整合。業內消息人士指出,所以這些化工業者無法在不影響其它產品生產的情況下,關閉或賣掉虧損的石化廠。

韓國某家大型國營企業高官表示,大多數公司的投資組合都已整合平衡。如果還要在整合的話,兩家公司中有一家的優勢就會消失。因此,在沒有確定可以賺到錢之下,韓國企業想要整合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路透社指出,在中東、中國大陸以及美國的產量與出口成長下,各家公司正在找尋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具成長性的市場,希望能消耗過剩的產能。其中,以印度的需求最大。

除了尋找新的銷售管道外,日本和韓國石化業者正在研發具有利基性的項目,像是生產低碳以及回收塑膠來提高獲利,因為綠色產品的需求大增,像這類塑膠產品可以賣到更高的價錢。

至於歐洲石化業正在進行整合,沙烏地阿拉伯基礎工業(SABIC)和埃克森美孚宣布,因為成本太高,將永久性關閉部分工廠。SABIC在5月曾表示過,計畫在歐洲和英國改造設備,為了能加工更多的乙烷,因為乙烷比石腦油還要更便宜。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