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存貨去化完成了嗎?

 今年以來,出口雖有好轉,但成長不夠強勁,製造業存貨率1~5月平均仍近90%,要回到常態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歷年1-5月製造業生產、出口與存貨
歷年1-5月製造業生產、出口與存貨

文/于國欽

這些年大家都在問:存貨去化完成了嗎?去年第三季主計總處原以為接近尾聲了,結果空歡喜一場,如今情況如何,看一下製造業存貨率今年1~5月平均仍近90%即可以明白,存貨依舊太多。

在市場競爭中,廠商要保有一定的存貨,才能爭取到訂單,若一切都要等接到單再生產,那就太慢了,到底要保有多少存貨才最適當,各業情況並不相同,然而如果以總體的製造業存貨率而言,大約在70%,超過這個水準就代表景氣低迷,庫存太多了。

台灣第一次經濟衰退發生在2001年,那是網路泡沫破滅的年代,所生產的產品賣出去的少,送進倉庫的多,即使廠商繼續減產,由於銷售每況愈下,因此庫存扶搖直上,這一年1~5月存貨率升至80.1%,出口衰退10.8%,景氣之低迷,百業之蕭條,前所未見。

景氣回暖 存貨大降

通常在景氣走出谷底後,存貨率就會快速下降,以2009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為例,1~5月存貨率升至83%,即使廠商透過減產來去庫存,存貨率仍急速升高,全球在這一年差點陷入1930年代的大蕭條,還好在各國採取擴張政策刺激下,需求開始回升,2010年景氣春燕重返台灣,即使生產年增五成,還不夠賣,1~5月存貨率快速回降至59%,比常態存貨率更低。

何以昔日減產,存貨率還升高,如今生產激增,存貨率竟降至歷史低點?原因無他,復甦帶來強勁需求,生產不夠賣,連帶也把存貨清光了,這一年1~5月台灣出口成長53%,這恐怕也是歷史紀錄了。

這說明每一次不景氣所積累的滿倉庫存貨,光靠減產來去庫存,永遠也回不到常態水準,只待一波強勁的復甦,不費吹灰之力,不用減產,存貨就自然就降低了,2010年如此,2021年亦然,這兩年的前一年存貨率都逾80%,經過一次強勁的復甦,存貨率馬上降至60%左右,其實,不只這兩年,歷年的景氣循環都是如此。

存貨率100% 歷年最高

以這兩次經驗來觀察台灣這一波庫存的變化,存貨的去化到底完成了沒有?看來,還很遙遠。

這一波存貨的升高始於2022年,這一年的1~5月製造業存貨率升至81%,雖然次年1~5月減產18%,這個減幅不可謂不大,但同期間存貨率反而升至100%,這也寫下歷年最高的庫存率。

今年以來,出口是有好轉,但成長力道無法與2010年的52%、2021年的30%相提並論,前五個月僅成長9.0%,由於出口成長不夠強勁,今年1~5月製造業存貨率仍高達90%,若以月資料來看,5月還是高達84%,離常態水準仍遠。

更讓人憂心的是,甫公布的7月出口成長率竟降至3.1%,比上半年更微弱,加以各業除了電子資訊表現不錯,其餘如紡織、機械、運輸工具等傳產的出口多呈衰退,缺少一次強勁的出口復甦,景氣就難以走出谷底,存貨要回到常態,看來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小檔案■從市場競爭而言,多數貨品從生產到完成都需要歷經一段時間,若客戶下的訂單總要花上一年半載才能交貨,日後將無單可接,為迅速交貨,廠商勢必先行生產並維持一定的庫存,以提升接單優勢,雖然存貨有助於接單,但存貨太多也會增加成本,自然不是好事。

小檔案■製造業存貨率是指月底存貨值占該月銷貨價值的比率,代表存貨可供銷售的月數。編算銷售值的品項達678項,編算存貨值的品項只有585項,此係有部分產品有銷售而無存貨使然,例如客製化產品。因此,計算存貨率時會排除這些「沒有存貨的品項」,讓分子與分母的統計範圍一致。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