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不看GDP 大陸這些經濟大市掉隊了?

  • 中時即時 李文輝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大陸《每日經濟新聞》5日報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進入了強城時代!不久前,《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第2版)報告》出爐,深圳、上海、北京、杭州、廣州位列強城前五。這份強城指數,很大程度與2023年城市GDP排名一致,印證了強者恒強。但也有一些城市表現出現異常擺動,比如天津、鄭州、重慶等城市的強城排名遠遠低於它們的GDP排名。更意外的是,經濟表現難分伯仲的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強城指數上出現了巨大分化。

這些擺動和分化,意味著什麼?到底怎樣的城市,才稱得上強城? 《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第2版)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中國發展研究院聯合編撰。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最頂級的城市群,長三角和大灣區總是最受關注。 這份報告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長三角完勝,而且贏了兩次。 數量方面,長三角呈現出碾壓態勢,19座城市入圍強城。大灣區僅有5城,不僅遠落後於長三角,甚至不如山東半島城市群(6城)。 不僅如此,長三角城市強城指數與GDP排名之間的正向擺動更大,即強城排名高於GDP排名。 比如杭州GDP排名第8,強城排名第4;南京GDP排名第10,強城排名第6;寧波GDP排名第12,強城排名第9;無錫GDP排名第14,強城排名第10。 大灣區城市GDP排名與強城排名基本一致。這也意味著在「強」方面,大灣區的表現沒有超出想像。 強城的前提是大城,即經濟體量足夠大。根據報告定義,GDP總量5000億(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2.2兆元)為「大城」門檻。 大灣區的經濟高度集聚於廣州、深圳、東莞、佛山4座核心城市,珠海、中山GDP並未過5000億,此外香港也沒有計入排名。所以拚強城數量,大灣區明顯吃虧。 其次,兩座城市群的面積也有天淵之別。長三角面積35.8萬平方公里,而大灣區面積5.59萬平方公里,不及長三角的零頭。 中國大城強城指數(第2版)報告課題組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行業研究院研究員陳憲表示:「這兩個城市群實際上不是一個概念,如果按照大灣區的標準,長三角城市群裡面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都可以稱為獨立的「城市群」。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大城強城指數較之於第1版,除了杭州、寧波之外,大多數長三角城市排名其實是下滑的,上海下降1位,蘇州下降3位,無錫下降4位,常州下降8位,揚州更是從第16名跌到第43名。 原因在於新版指數指標體系在第1版「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本生產率」「萬人專利授權量」「人才比例」的基礎上,增加了「百億元及以上市值企業個數」「城市數位化發展水準」「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和「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在「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方面,長三角城市排名普遍不高。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