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人權教育繪本《發現》新書發表 作者寫繪威權體制封藏傷痕

  • 中時即時 高鈞麟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蔚藍文化出版社合作出版人權教育繪本《發現》,今(7)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行新書發表會。(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蔚藍文化出版社合作出版人權教育繪本《發現》,今(7)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行新書發表會。(國家人權博物館提供)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蔚藍文化出版社合作出版人權教育繪本《發現》,今(7)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行新書發表會。《發現》為人權博物館「畫話:一座島嶼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第三屆首獎作品,以台灣戒嚴時期為基礎,勾勒一段屬於集體與個人土地記憶的故事,並邀請作者陳威諺分享成書歷程。

國家人權博物館長洪世芳、蔚藍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廖志墭、作者陳威諺以及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欽生、簡中生前輩等貴賓出席與會。

洪世芳指出,台灣今日的人權成果並非理所當然,透過繪本《發現》,從沒有人發現、怕發現,到大家都發現,一路至今充滿許多辛酸血淚。人權館自2018年正式設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透過各種藝文形式來推廣人權價值,結合文學、藝術、電影等多元面向,打開與社會更多的對話。

洪世芳表示,《發現》作者陳威諺將過往威權對於人權的侵害,以簡單的圖文呈現真實的歷史。他期許大家能不再漠視不合理的發生,藉由對人權議題的思辨、討論,深化社會對於台灣人權發展脈絡和價值的理解。

蔚藍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廖志墭以今日午後大雨為喻,強調過去許多被塵封的威權歷史總有一天會被揭露,如同繪本所述,風來了、雨來了,真相終將被看見。

作者陳威諺分享創作構思和歷程,《發現》最初是元素出發,透過魚缸、車子、雕像,隱喻失去時空、失去人身自由,以及發送到每戶人家的監視。他在簡短的文字裡藏了很多情緒,用圖像襯托出文字所沒提到的更多細節,文字在頁面中不斷碰撞,營造迴盪的感覺。

陳威諺說,藉由虛實交錯、多處埋藏隱喻的圖像,營造似假還真的氛圍,將複雜的人權議題轉化成適合跨年齡閱讀的作品,試圖觸發更多的對話機會。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