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甘肅發現中國首道龜類行跡和首組龜鳥共生足跡組合

  • 中時即時 李文輝
甘肅發現中國首道龜類行跡和首組龜鳥共生足跡組合。圖為鳥類與龜類足跡化石。(邢立達提供)
甘肅發現中國首道龜類行跡和首組龜鳥共生足跡組合。圖為鳥類與龜類足跡化石。(邢立達提供)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新華社7日報導,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博士生陳祈妍,甘肅農業大學教授李大慶與黃河三峽大景區管委會恐龍博物館館長尤文澤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地學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發表了最新發現,科研團隊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下白堊統河口群紅色砂岩中,發現一批重要古動物足跡化石,這被認為是中國首道龜類行跡和首組龜鳥共生的足跡組合。    據瞭解,從2020年至2022年,黃河三峽大景區管委會恐龍博物館館長尤文澤、博物館工作人員羅大俊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太極鎮孔家寺村及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先後發現6處早白堊世足跡點。所有足跡均保存於下白堊統河口群紅色砂岩中,6處足跡點中5處發現鳥類足跡,其中一處伴生有龜類足跡。   李大慶表示,永靖是中國著名白堊紀早期化石產地,已發現過大量保存完整恐龍骨骼、恐龍足跡等重要化石。此次在孔家寺足跡點,學者發現中小型龜類足跡,其中可以識別出成對的前後足跡,這是首道確切的古龜類行跡,其保存狀態與規律性都優於此前國內的發現。   根據形態特徵,邢立達研究團隊將其鑒定為龜足跡屬,並推斷這些龜足跡可能是龜類沿著淺水的水底「行走」時造成,也有可能是在淺水中游泳,腳蹼偶爾在水底借力時留下。其中一些龜類足跡明顯地被鳥類足跡覆蓋,說明龜類足跡先於鳥類足跡形成。   此外,新發現5處鳥類足跡點中足跡長度範圍為3至4公分,與此前河口群發現過的李氏韓國鳥足跡非常相似,研究團隊將新發現足跡鑒定為韓國鳥足跡屬,這是中國白堊紀常見鳥類足跡屬種。   邢立達說,這為人們描繪了一幅遠古生態景象:龜類在較淺水中行走或游泳嬉戲留下了腳印,隨著水位下降,該區域暴露出來,大量鳥類到達該地區覓食,導致鳥類足跡與龜足跡重疊。   此外,研究團隊發現,中生代龜類足跡尺寸與同地點其他四足類動物足跡尺寸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如果同一地點發現較小尺寸龜類足跡,那麼其他四足類動物足跡也相對較小。反之,大尺寸龜類足跡也與其他大尺寸四足類動物足跡伴生。   這表明,在中生代以恐龍為主的河岸環境四足動物群中,不同體型動物適應水深不同。「這為科學家判斷與畫分古水深提供了新的方法。除此之外,本次研究也豐富了永靖早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為研究該地區的古生態提供了新的材料。」邢立達說。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