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國欽
中產階級雖沒有明確定義,但泛指著收入在社會居中的一群人,這批人雖不是很富有,但生活小康,不致於落到貧窮線以下。可想而知,中產階級是社會安定的力量,中產階級愈多則社會愈安定。
離富者日遠 與貧者愈近
然而,這些年台灣各階層裡,最可憐的就屬中產階級了,富有階級可以靠市場的力量讓自己財富成長,低薪族群可經由基本工資年年調升而漸入佳境,獨有中產階級總有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落寞。這個階層與高薪者愈差愈遠,而與低薪者愈離愈近,難怪每逢薪資發布的日子,所聽到的盡是嘆息的聲音。
目前可以用來衡量薪資分布的只有「薪資中位數」,這項統計把國內800多萬名上班族依薪資(年薪)排序,由低而高,取九個分界點,分為十等分,如此一來可以看出低薪的第一分界點、高薪的第九分界點,以及居中的中產階級。這項資料只能追溯至民國101年,最新的資料只到111年,十年之間可以看出中產階級薪資成長是各階層中最緩慢的。
有多慢呢?以低薪者(D1)而言,年薪十年(101~111年)成長32%,而高薪者(D9)也成長25%,中產階級(D5)只成長17%,中產階級不論是往右望、往左望,都望塵莫及。這說明基本工資雖能推升低薪族群的收入,卻無助於中產階級,非僅無助,恐怕還有害。怎麼說?道理很簡單,老板能拿來調薪的預算就這麼多了,在政府調升基本工資(或最低工資)的要求下,這些預算多數只能分配到低薪族群,餅就這麼大,在年年調升基本工資的要求下,中產階級能分到的餅就更小了,如此怎能不憔悴呢?
十年薪資實質成長僅6%
以101~111年而言,物價十年間漲了11%,中產階級的薪資增幅扣掉物價漲幅,長達十年的實質成長只有6%,少得可憐,如果還要買房子,日子就更難過了。
長期以來,政府都是以前20%與後20%的所得差距來判斷貧富不均,在這個思維之下,基本工資年年調升,貧富不均自然會獲改善,然而這個比法忽略了中產階級,我們以101~111年中產階級與低薪族群比一比會發現,兩者的差距由1.9倍降至1.7倍,中產階級與低薪族群的距離縮小了。
被「均富」排擠的犧牲者
再比一下中產階級與高薪族群的差距,同一期間由2.3倍升至2.4倍,這代表中產階級與高薪者愈離愈遠,這告訴我們,十年來中產階級離富者日遠,與貧者愈近,中產階級處境日趨艱辛。
也許有人會說,若把中產階級的定義放寬一點,情況是否會好一點?那我們來看看第六分界點(D6),十年只成長16.8%,情況差不多,換言之,不論中位數所定義的中產階級,或是納入比中位數薪資更高一級的族群,都面臨薪資成長的困境。
上周政府又調升明年(114)的最低工資至28,590元,與101年的18,780元相比,13年間調升52%,這個增幅是中產階級作夢都夢不到的,政府原想以調升基本工資帶動各階層薪水同步提升,事實證明,基本工資的調升非但沒有帶動效果,反而有排擠效應,十年來中產階級的憔悴處境,已說明了一切。
小檔案■薪資中位數於民國105年首度公布,公布的是每月總薪資、經常性薪資中位數,資料追溯至98年。107年改版,循所得稅檔、勞保、勞退檔等大數據推估,資料只追溯到101年,且公布的是年薪的中位數,除中位數,也會公布十等分位的薪資分布情況。
小檔案■一群數列排序後分成十等分位,會產生九個分界點,以111年薪資中位數而言,共有817萬人,排序後第一分界點(D1)的年薪贏一成的人(輸九成的人),第九分界點(D9)是贏九成的人,第五分界點(D5)即中位數,贏一半,也輸一半,可視為中產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