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把自己擁有或做過的事情看得比較有價值,沒有或沒做過的事則比較沒價值。
在「自由選擇範型」實驗中,受測者從沒有特別偏好的圖畫中挑選一幅之後,馬上會因為擁有這幅畫而產生偏好。丹.吉伯特說這個過程叫作「合成幸福」(Synthesizing Happiness),在真實世界中有許多正面應用。對於某些人、事、物,比方說,對自己的配偶擁有一種非理性的偏好和不切實際的高度評價,對整個社會的穩定都有好處。然而在討論真愛的時候也許可以容忍盲目,但投資決策上可不能打迷糊仗。一世良緣好婚姻的基礎,就是能夠寬恕和容忍不完美。但正確投資則需要明智決策、審慎買賣。
這種喜愛擁有物的傾向,稱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雖然這已經在幾百個實驗中獲得印證,不過還是艾茵.蘭德(Ayn Rand)的小說《源泉》(The Fountainhead)對它做出最精采的描述。書中的懷南德非常直白地說:「我是全世界占有欲最強的人,東西到我手中就不一樣。我去十元商店隨便挑個菸灰缸,付錢買下、放進口袋以後,它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跟世界上任何菸灰缸都迥然不同,因為它是我的。」跟我們書裡討論的許多概念一樣,「稟賦效應」也具備顯著的演化特點,在三種靈長類動物的行為都可以觀察到,而且在涉及維持生命所需時(例如對於食物),會比涉及簡單需要(例如對於玩具)更為強烈。
關於「稟賦效應」最出名的研究,是康乃爾大學的巧克力棒和咖啡杯實驗。這兩樣東西的市場價值一樣,而且喜歡的學生也大概都差不多,就是有一半的學生喜歡巧克力棒,有一半喜愛馬克杯。研究人員隨機發送這兩樣東西給受測學生,之後又允許他們可以互相交換,讓他們拿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因為原本是隨機發送的,所以各位可以猜想,必定會有一半的學生進行交換吧。然而實驗結果卻發現,只有一○%的學生會交換。他們原本可能喜歡另一個,但拿到手以後,手上那一個就變得更有價值。
這對投資的影響很清楚,就是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擁有的,而低估那些沒有的替代品。就算是專業的交易員也有這種傾向,有些股票明明已經出問題,但交易員還是遲遲不肯出脫;被問到重新開始的話,會不會再買進這些股票,他們卻又坦白承認不會買進。
在某些狀況下,我們會比較高估自己擁有的實體物品,也不是不合理,但這種傾向有時候也會延伸到我們花費時間和金錢的決策評估,而且是時間和關注愈高的決定,就愈容易扭曲我們的判斷。這種所謂的「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的意思是說,對於資源投入愈多的決策,後續會愈傾向於繼續保持現狀。
有的人加入健身俱樂部以後,雖然一次也沒去過,但會費還是每個月照付,因為一旦停繳退出,就表示過去那些錢都浪費掉啦。開心農場(Farmville)的鐵粉每天花費許多時間玩遊戲,雖然現實生活的責任因此荒廢,還是繼續沉迷,因為一旦停止以後,之前投入的幾百小時就全部白費了。
這個謬誤的影響如果只是沉迷網路遊戲或沒上健身房變成大肥宅,那麼它也不過是基礎心理學裡頭的幾個字而已,但歷史上滿滿都是沉沒成本帶來重大影響的案例。薩繆森和察克豪瑟在〈決策時的維持現狀偏誤〉中還分享了以下例子:
● 美國堤頓水壩(Teton Dam)在建造過程中一直出問題,但政府不但置之不理,還堅持完工。最後水壩崩潰,造成十一人死亡,還淹死一萬三千頭牛。
● 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浪費幾百萬美元的公款補助,也要完成絕對不會賺錢的L-1011型飛機,只是為了證明過去的研發工作沒有白費。
● 越戰之所以會拖那麼久,據說是因為美國之前投入的士兵性命已經太多、財物損失太大,才更難以收手。
● 據說,美國「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耗費幾十億美元,杜魯門才因此決定在二戰時動用原子彈對付日本。因為如果都不用的話,可能會被視為浪費。
雖然絕對不像上面所引的例子那樣影響重大,基金經理人在進行買賣決策時,也常常會成為沉沒成本謬誤的犧牲品。有些人認為基金經理人應該親身去考察一些投資目標,我們來看看這個主張是否合理。
首先,我們對整件事情一開始就抱著一種樂觀偏見,認為親自去檢視某個投資點子,必定是值得這麼做。等到沉沒成本開始累積以後,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也會進而覺得考察行程應該要獲得正面結果。萬一被審查的經營團隊讓人失望,那麼這次考察的所有投入都白費了。你知道為私人飛機加油有多貴嗎?
第二個問題是,直接從被審查方找答案,他們一定會拿出最漂亮的資料,而且潛意識裡頭也覺得自己最厲害。格雷姆(J.R. Graham)和哈維(C.R.Harvey)檢討杜克財務長調查(Duke CFO Survey ),發現調查結果偏向樂觀,在科技股泡沫接近最高峰時,還是有將近九成的科技產業財務長認為自家股價被市場低估。大家都認為自己的小孩最可愛、自家公司最厲害,但這在統計上是不可能的。況且因為這種過度膨脹的自信,你也可以確定,管理階層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誤導你。最後一個是,關於分辨別人對我們是否誠實的能力,我們其實是比亂猜還糟糕。
雖然那種親身訪查好像挺有吸引力,其實只是浪費錢的無聊作秀,而且還會給基金經理人帶來錯誤的信心,增加扭曲決策的沉沒成本。
馬里蘭大學的新研究展露一些希望,顯示經驗或許可以減輕「稟賦效應」的影響。約翰.李斯特(John List)觀察到,經驗愈是豐富的運動紀念品交易者,比資歷短淺者更不容易出現保守傾向。新手傾向於高估手上物品的價值,使得買賣遲緩,而經驗豐富的交易者會根據個別狀況來評估交易,做出比較不受稟賦效應影響的冷靜決策。人在面對更好選擇時仍緊抱原有東西不放,這也是人性的自然表現,但知道經驗可以破除這種習慣,也滿能振奮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