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第二屆台灣塑膠論壇》資源循環署整合聯盟平台 正向鼓勵產業發展

  • 工商時報 郭靜芝
TAISE 舉辦第二屆台灣塑膠論壇,吸引實體與線上300人參與討論。圖/TAISE
TAISE 舉辦第二屆台灣塑膠論壇,吸引實體與線上300人參與討論。圖/TAISE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因應《全球塑膠公約》影響,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表示,在暢通循環網絡、創新技術與制度兩大驅動支柱下,環境部依據綠色設計源頭管理、能資源循環利用、以及廢棄物量能平衡及管理三大循環策略,推動制定資源循環專法落實管理,減少非法棄置,促進資源循環最大化。

賴瑩瑩說明,資源循環署已經盤點出國內塑膠資源和廢棄物的來源與流向,進而擬定各項策略,促進原生料減少使用,並暢通再生利用。其中在「綠色設計」方面,主要以優惠費率方式,鼓勵業者主動從源頭降低後續回收難度。目前優惠內容包括添加塑膠再生料比達25%、使用純料、原色、減標籤、繫留瓶蓋、以及使用再生料等,預期可以減少6,600噸原生塑膠使用量,減少碳排13,300公噸。

此外,環境部去年也公告,提供添加25%以上塑膠再生料物品更優惠的回收綠色費率,配合各面向教育宣導,擴大產業和民眾配合意願並採取行動。

她解釋,當今政府在資源循環政策推動的角色,已經從監理者轉變為整合和推動者,就塑膠產業來說,眼前將致力建立再生原料認證制度,讓產業和社會都能更容易識別,作為後續推動執行的基礎。

資源循環署副署長許智倫也補充,不同於其他國家可能採取強制徵稅等手段推動,環境部現階段更著重以鼓勵方式,實施差別費用增加誘因,同時協助相關產業組成聯盟,完善資源循環生態系,達成零廢棄願景。

資源循環署八月底已經串聯包括塑膠、電子產品、循環產業等不同領域聯盟共組平台,其中塑膠循環聯盟統整包括綠色生產及設計、永續消費及採購、智慧分選及回收、加值循環及利用等環節,配合淨零排放趨勢與政策,建構我國塑膠資源循環模式。

針對我國塑膠資源循環發展藍圖,簡又新回顧,台灣早從1987年就開始推動寶特瓶回收,之後由塑料再製材生產的運動衣、運動鞋等產品,更是聞名全球,期待在過去成功的基礎上,加速跨部門合作轉型,創造更多商機。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留言討論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