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資訊的發達,新世代的年輕業務員在陌生開發與鞏固客源作法大不同,許多年輕業務員藉由FB、IG等建立出個人品牌,且比起在社群上推銷保單,與客戶分享自己的生活,反而更受到客戶青睞,成為現代年輕業務員的新技能。
觀察已在保險圈中成功建立起自身事業的年輕業務員,社群發展成為他們的利器。國泰人壽的Phoebe,原本是經營服裝網拍,後來轉戰保險業務,她也常透過IG分享日常生活的吃喝玩樂,吸引不少粉絲追蹤,但也有粉絲好奇她的業務工作,進而私訊詢問她工作內容、保險觀念等,「我過去曾做過網路服飾業,累積了不少粉絲,更能掌握社群互動的眉角,長期追蹤我的粉絲,知道我是從事保險工作後,開始主動詢問旅平險、產險、保單健檢等問題,我手頭上客戶有將近4~5成是由粉絲轉變而來,而現在許多人也會在Threads提出保險問題,我透過回答這些問題,也成功開發了不少客戶。」
公勝保經的33歲的宇倫與37歲的盈璇,夫妻倆共同經營臉書社群,超過4,700人追蹤,一開始發展社群只是為紀錄夫妻倆的旅遊生活,沒想到廣受客戶喜愛,「我們沒有在臉書教人買保險,而是旅遊、生活面的資訊與客戶親近,比起保險,反而比較常跟客戶討論去哪裡玩,對保險有興趣的客戶,自己會找上門。」宇倫說。
盈璇也說,因為客戶很多,不能每天聯繫,但因為客戶會追蹤臉書,在臉書發文反而是一種被動聯繫客戶的方式,將我們的生活曝光在社群上,客戶同步也都會看到,會了解夫妻倆在幹嘛、去了哪裡,一旦不以業績來經營社群,客戶會把我們當朋友,而不只是一名保險業務員。
南山人壽的區經理張修銘,IG追蹤人數高達2.2萬人,他也常透過社群發布軟性的生活動態,內容多不是賣保單,「因為常常在發文,客戶對我印象不會到見面時才在建立,可能客戶很久沒看到我,但見面時熟悉感還是很足夠,不會認為再見面很生疏,也有助於在洽談可以更快切入重點。」但他也坦言,很少人直接私訊他說要買保險,相互加IG較像是維繫客戶關係,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可以觀察誰瀏覽、誰按讚,某個人是不是對某發文感興趣所以才留言,讓自己與客戶的關係像是朋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