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十一」長假前夕,陸港股市在大陸政府接連推出重磅利多的刺激下,拉出一輪久違的多頭行情,上證指數一舉站上3,300點,香港恒指也衝上21,000點關卡。說明大陸A股確實沒有所謂的牛市、熊市,只有「政策市」,股市漲跌與轉折,端看政策魔棒指向何方。
大陸經濟疲軟 陸港股殺聲隆隆
受到疫情封城、房市崩盤、美中對抗加劇、疫後消費低迷等多重因素影響,2021年底陸股自3,666點一路破底,套牢 一大票在3,000點、2,800點「鐵底」進場抄底的投資人,今年2月初上證更跌至2,702點。此後大陸政府雖頻出政策,以及動用「國家隊」進場護盤,但9月13日仍跌回2,704點,股民意苦若死。
香港的股災更為慘烈,恒生指數自2021年2月30,664點崩跌,2022年10月底跌至14,863點,市場元氣大傷。但同期間的美股、日股、台股、印度股市卻迭創新高。尤其台股在晶片、AI概念領頭下,2023年11月29日與港股出現「黃金交叉」,睽違逾30年後超車港股。
北京大灑幣 2大措施激勵股市狂飆
但今年9月17日中秋節過後,大陸政府先後在9月24日的金融三巨頭記者會、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2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降準及29日公布四大支持房市政策等事件,祭出拚經濟、救房市、振股市等一連串重大利多措施。
尤其人行更首創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是互換便利操作,支持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自身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份股作為抵押,從人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首期規模 人民幣(下同)5,000億元。二是創設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由銀行向A股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用於回購上市公司股票,首期約3,000億元。這形同運用金融工具向股市撒錢,且次數將不只一次,立刻在陸港市場掀起滔天巨浪。
從大陸「十一」前的幾個交易日來看,陸港股市漲勢驚人。從成交額來看,9月18日滬深兩市僅4,793億元,此後逐日增長,30日居然暴增到近2.6兆元,創下A股單日成交額最高紀錄,上交所27日還因交易過熱導致當機。
9月30日收盤,陸股暴漲8.5%至3,336點,創16年來單日最大反彈;香港恒指30日也攀上21,133點, 10月2日開盤更突破22,000點關口。從9月18日至9月30日,陸股累計急漲22.7%,創業板指更高達42%;港股9月11日至30日波段漲幅也有23.5%,創下近10年最佳表現。
面對股指狂飆,市場情緒爆棚,大陸網友妙喻這如同「武則天守寡」-「失去李治」(諧音理智)。港股則有「FOMO」(Fear Of Missing Out)說法,意指「錯失恐懼症」,即股民擔憂沒有提早進場恐錯失發財機會,於是跟風入市的焦慮現象。
A股暴起暴落 這次多頭能走多遠?
其實因國情特殊,這30年來A股往往暴起暴落,又或是盤整平淡似水。這時期A股的大多頭有兩次,一是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時長兩年,上證從1,080點被吹上6,124點,隨後迅速暴跌至2008年10月底1,728點,僅一年就讓股民「一夕回到解放前」,許多人心碎離場,再不談股。
第二次則是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上證至2,000點左右飆升至5,178點,隨後歷史重演、股災爆發,2016年初在頻傳熔斷後摔跌至2,687點,股民再次夢起夢滅。迄今陸股表現基本乏善可陳,淪為全球冷灶。
如今陸港股市飆風再起,原本「十一」長假前夕股民應會選擇部分落袋為安,但在新政效應與第四季大陸政府或將持續推出利多的樂觀情緒引領下,許多人選擇抱股過節,期待節後漲勢再起。在激情之下,部分投資人開始關注陸港股市這波多頭能走多久多遠?
回顧過去兩次大多頭,2005年當時大陸經濟正在起飛期,GDP兩位數增長,加上「金磚四國」等造夢題材相隨,造就罕見的強漲。2014年那次則逢經濟自全球金融海嘯後逐年恢復、大陸民營經濟活力迸發,兩次大漲均有與其當年匹配的大環境與經濟基本面。現在陸港股市是情緒主導市場,後續仍取決於大陸政府具體政策的加碼與落實,但結構性的經濟社會問題並不容易解決。
大陸經濟近年持續低盪,尤其今年8月份無論是消費、工業利潤、投資、房產、失業率等數據均進一步挫跌,顯示經濟面已五癆七傷。官方雖努力拉抬消費卻始終事倍功半,在於房地產占大陸家庭財富比重高達70%,房市不好直接影響民眾消費。另外,老齡化社會加速來臨、青年就業不易、社會保險覆蓋面有限與民眾收入難以提升,都讓大陸民間消費降級。
上述根本性的難題未解,僅靠政策力催動股指上揚,終究有其限度。但陸港股市的好處是,因長年遭全球資本冷落,市場的本益比與估值已是極低,今年不斷有資本前往布局,市場再跌有限,美國聯準會9月降息則是扣下資金流回新興市場的板機。「十一」長假過後,大陸政府如何接力護持經濟與市場,以及陸港股市如何延續漲勢,是實牛,還是虛牛,無疑將成為各方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