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臨震」行為正確嗎?
文/郭彥廉■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今年4月3日花蓮地震發生當下,你怎麼應對地震呢?根據2018年花蓮地震後強震區的民意調查,只有6.5%的民眾執行正確的應變動作,在地震當下記得趴下、掩護、穩住,若在床上,則是用枕頭或被子保護頭部。多數非震央地區的民眾可能一開始的時候覺得地震不太需要應變,等發現是個大地震時,已接
台灣地震頻仍 科學家即時聲援
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023年4月3日,花蓮經歷了一場規模7.2的大地震,此後一個月內多次餘震,其中4月22日達到88次餘震,而23日的餘震次數更是高達194次,其中包括規模超過6的強震。這一系列地震事件讓地震成為媒體報導的熱點,民眾對於防災、預警與災情的了解需求急劇增加。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地震發生後不久,搭
有望協助救災 新演算法加速微型衛星影像傳輸
文/許志仲■成大統計學系副教授 微型衛星的影像資料有利地震救災,卻受限於高成本與影像的低品質,而最新研究為此提出低成本的可能解決方案。RTCS系統是我們團隊首創的技術,能同時解決原本衛星影像上可能出現的瑕疵,又能還原被壓縮的影像。 隨著衛星遙測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型衛星比大型衛星更便宜與方便,其一重要任務便是影像感
mRNA技術獲諾貝爾獎,癌症疫苗新時代來臨?
文/張偉嶠■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學術副院長、台灣藥物基因體學會理事長 2023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魏斯曼(Drew Weissman)與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共同獲得,兩位也是2022年唐獎的得主,最主要貢獻是將mRNA中的組成分子「脲核苷」替換為類似的分子
獲諾貝爾化學獎 量子點為何有產業化的潛力?
文/陳學仕■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暨半導體學院合聘教授 202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研究量子點的學者,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舉凡顯示器、綠色能源、生醫領域,量子點展現獨特而廣泛的價值,無疑是當前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應該予以關注的重要領域。諾貝爾獎不僅肯定了過去的量子點研究,更期待量子點未來的高度潛力。但究竟,量子點是什麼
為何實現室溫常壓超導體如此困難?
文/仲崇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特聘教授 全世界於8月期間燒起一波超導體熱潮,起因是南韓團隊7月底宣稱成功找出室溫和常壓下的超導體,並發表在未經同儕審核的預印本平台。但多國不同的實驗室,包含中國、德國、美國、台灣,依照南韓研究寫的條件重複實驗後,結論是南韓團隊發現的「LK99」材料,性質其實比較接近抗磁性弱的半
地理人工智慧與空氣污染
文/吳治達 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 日光、水、空氣是生命生存的三要素。太陽太大、天氣太熱可以躲在室內冷氣房不出門;水質不好可使用濾水器或改喝瓶裝水;然而人類生活的當下每分每秒都需要空氣,呼吸空氣這件事沒有選擇與替換的空間,更凸顯了改善空氣污染問題的重要性。 大氣的流動、排放源的分布、區域氣候
評析我國碳抵換專案與碳抵換額度制度
文/施文真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 當企業無法自行減量時,碳抵換額度扮演淨零承諾中相當重要的角色。當企業可以用一單位的抵換額度抵銷一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時,抵換額度及其背後抵換專案的環境完整性即屬關鍵,驗證環境完整性的方式則取決於抵換專案的類型、標準訂定機構與其所訂方法論的聲譽、第三方查證機構的公信
雄鼠體細胞性別轉變在生醫與動物科學的應用
文/朱志成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今年3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三屆人類基因編輯國際高峰會議中,日本九州大學林克彥(Katsuhiko Hayashi)教授領導的團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並已於3月15日刊登在《自然》期刊。該研究將雄性小鼠的體細胞轉變成卵母細胞,經體外培養成熟,以另一隻雄鼠的精子受精後
氣候行動利大於弊 台灣應提升2030減碳目標
文/趙家緯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3月20日發布第六次評估的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此份報告立基於2018年至2022年之間第六次評估報告週期中,所出版的三份特別報告以及三份工作組報告,將總計近萬頁以上的氣候變遷科學進展,歸納成36頁可引導決
國際條約對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影響及挑戰
文/邵廣昭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兼任教授 生態保育的方式主要分為「物種保育」和「棲地保護」兩種,且台灣自然生態保育的觀念和政策受到國際條約影響很大。最早影響台灣的國際條約應是1975年生效,以物種保育為目標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作《華盛頓公約》(CITES)。由於違反公約會受到國際貿易的
治療紅斑性狼瘡的新研究方向:調節免疫韌性的關鍵基因
文/陳斯婷 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紅斑性狼瘡是全身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仍然是症狀最多樣且複雜的風濕病。從輕微的皮膚表徵到嚴重的器官衰竭,臨床上缺乏評估免疫活性的生物指標,因此醫師在治療病患及設計臨床試驗時面臨很大的挑戰。我們團隊近期的研究指出,免疫細胞表現一種特殊的基因名為NLRP12,能夠調
細胞外泌體的醫療前景與商機
文/張文瑋 中山醫學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教授 許多不同種類的細胞都會分泌一些奈米級膜狀粒子,統稱為: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作為細胞間訊息溝通的重要角色,依照大小與生成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外泌體(30-150奈米)、微囊泡(100-1,000奈米)、細胞凋亡體(1000-5,00
新能源正夯,台灣布局氫能還缺什麼?
文/高佩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專案主任 氫能因為具有能長期儲存、容易調度、發電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特質,而成為全球關注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從「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與「關鍵戰略」將氫能視為獨立的戰略,設定執行目標,也看出政府逐漸將氫能視為一項重要的能源選項。然而要將氫能作為落實「淨零」的關鍵,台灣準備好了
COVID-19疫情對癌症預防與治療的影響
文/翁瑞宏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新冠肺炎大流行對公共衛生和醫療產生嚴峻衝擊,導致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的升高,亦間接對非相關於COVID-19的醫療保健服務造成阻礙。 根據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在2022年11月15日發布的報告,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估計整個歐洲有近億人錯失癌症篩檢,大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