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兩性關係」的搜尋結果

搜尋結果:10

工作再忙也要做這件事!這個好習慣建立親子感情

樂活

工作再忙也要做這件事!這個好習慣建立親子感情

我永遠不會忘記某次跟女兒辛西亞進行一對一談心時發生的事。那時她非常暴躁易怒,對家中所有人發脾氣。我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她都回說「沒事。」 對於跟孩子的一對一談心,我和珊德拉有一條規則讓孩子談他們想談的話題,談多久都成他們可以發牢騷、傾訴。除非孩子要求我們提供建議,否則不做任何評論。那一次我所做的就只是「傾聽」。女兒長大後回顧那段經驗,寫下了這段話: 我五歲時,父母搬到愛爾蘭的伯爾發斯特市(Belfast, Ireland)住了三年,我從玩伴那裡學會了愛爾蘭口音。返回美國讀三年級時,我總覺得自己跟其他人格格不入,我覺得班上的同學認為我和他們不一樣;他們聽不懂我的腔調,我對他們的遊戲也一竅不通。 老師要求我接受語言矯治,消除愛爾蘭口音,幫助我儘量趕上進度。我的成績遠遠落後其他人,尤其是數學這科。但是我害怕承認,也不願意站到台上;我渴望被同學接受、渴望交到朋友。 後來我在教室後面的卡片上找到了所有考試與功課的答案。我開始偷這些卡片,把答案抄下來,從未失手。有一段時間,我的問題看似都解決了。由於表現優異,我開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甚至當選模範生。但是良知不斷折磨我,因為我違背了父母一向教導我們的誠信原則。我想洗手不幹,卻不知道如何全身而退,只好繼續欺瞞大家。 我知道該告訴父母實情,但身為老大的我羞於啟齒。由於承受獨自面對問題的壓力,我在家愈來愈容易發脾氣,父母後來告訴我他們感覺我出了問題,卻不知問題在哪。 每週我們會跟父母進行「私人談話」—在這段時間裡,小孩想談什麼都可以,父親或母親只能傾聽,不能批評,或是在我們沒有要求的情況下逕自提出建議。有一次在談話時間,爸爸讓我說出我覺得父母哪裡不公平。之後爸爸沒有為自己辯護,也沒有生氣,繼續讓我說下去。最後,我覺得自己被父親接納,於是小心的開了個頭,探探他的反應。 他問我學校生活怎麼樣,我吼著回答他:「如果你知道真相,你會覺得我壞透了。」但爸爸向我保證他對我的愛是無條件的、他會接納我。我覺得他是真誠的;根據過往的經驗,我認為可以信任他。 我脫口而出:「我數學這科作弊。」我投進他的懷裡—說出真相讓我如釋重負。他說:「要是妳早點告訴我就好了,這樣我就能早點幫妳啊。」之後,我告訴父母整個經過還有我的感覺,他們幫我想到解決辦法。我們決定一起去見老師,並請一位六年級的同學幫我補習數學。 直到今天,我仍感覺得到那一刻放下重擔的心情。當初我要是繼續欺瞞下去,誰知道會發展出什麼行為模式。我與父母分享問題,因為他們在過去一直愛我、鼓勵我,跟我建立信任的關係。 假如當初我一直忙碌、著急、焦慮的趕赴許多約會,急著做完許多我以為「更重要的事」,以致於沒有時間傾聽孩子的話,我不曉得女兒會發生什麼事。我感激我們安排談心時間,專心建立彼此的關係。對親子雙方而言,一個小時的談心時間影響深遠。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教子女學會堅持原則。但是,你無法在沒有感情的情況下教導子女,唯有「知道你關心我,我才會在乎你了解我多少」。 一對一的談心時間提供親子建立感情的機會,讓你教導子女。珊德拉和我發現,當我們把孩子帶到旁邊,私下與對方相處,把注意力完全灌注在對方身上時,我們的教導、我們訂的紀律或溝通,效能會相當好。然而,若有旁人在場,教導的效能極差。 人們並非全然根據理性的認知而行動,而是基於自己的感受與對自我的看法來採取行動。要是孩子肯定自己,也肯定親子關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依據理性判斷採取行動。

家庭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樂活

家庭才是你最重要的事業

大多數人都覺得家庭是第一要務,他們願意為家庭犧牲,而且重視家庭甚於自己的生命。但是要他們認真反省生活方式、重新分配時間,家庭總是敬陪末座,不如工作、朋友和個人興趣來得重要。 我們對二十五萬人所做的調查發現,人們在「要事第一」這習慣上給自己的分數最低。大多數人覺得,真正重要的事情和實際的生活方式之間,有著巨大的落差。為什麼? 有一次我出差做簡報,會後一位男士跟我聊天,他說:「我不知道花這麼大的代價往上爬是不是值得。我已經五十好幾了,再過幾年就可以當上總裁,但是,這個職位需要我全心投入,它會耗盡我的力氣。我的孩子為此感覺悵然若失。我們家沒有你說的那種美好的文化。但是我始終覺得寶藏就在跟家人的感情裡。」 說著說著,他打開手提箱。「給你看一樣東西。」他取出一個紙卷:「這玩意兒讓我好興奮!」紙卷上是房屋的藍圖,他想要蓋一幢房子,好讓子女與孫輩能夠歡聚,「最讓我振奮的是,孩子們對這件事也很興奮。他們覺得自己沒有歡樂的童年,至今仍渴望、也需要跟家人親近的感覺。」 「這個造屋計畫讓我們有了共同的目標,得以一起努力。推動這計畫時,我們總會想到孫兒女。透過子女的孩子,我也更接近自己的孩子。我們都很開心。」他捲起藍圖:「這對我太重要了! 如果這個職位讓我沒有時間跟子女、孫兒相處,我寧可不要。」 多年來,這位男士一直沒有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使得他和家人錯失許多寶貴的相處機會。如今他明白,家庭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大公司總裁的職位。 「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不表示你必須放棄自己的工作。只是你得說到做到,反映家庭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並且培育家庭的價值。 面對事業等壓力時,許多人會忘卻家庭的重要性。專業角色是暫時的,你從工作崗位上退下後,自然有人取代你,公司也會繼續運作。但是,家庭中的角色卻永無結束之時,你無可取代,而且會一直影響家人,家人也永遠需要你。 即使離開人世,子女、孫輩仍會把你視為家中的模範;「家庭中的角色」是生命中罕見的、甚至是唯一的永久角色。將大半時間花在扮演暫時的角色,而忽略真正重要、永恆的角色,等於是任無足輕重的事物奪去你生命中豐盈的寶藏。 對臨終的人而言,與家人間有事沒有完成,往往是心中最深的遺憾。從事臨終看護工作的人指出,許多即將死去的人常常因為心事未了—尤其是跟家人有關的事—而遲遲不肯撒手,非得撐到獲得對方的認可或原諒之後,才能如釋重負的離去。 剛結婚的時候、孩子還小的時候、無可避免的挑戰轟然襲來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曾想起家庭的重要性? 我們忙得團團轉,趕忙採取行動,但只要沒有「要事第一」的習慣,生命就不會奏出美妙的樂章。

不要試圖改造伴侶  其實他的缺點一直都在

樂活

不要試圖改造伴侶 其實他的缺點一直都在

我的老公王先生一直以來是一個慢性子的人,反應比較慢,有時候跟不上我的節奏,但是他很真誠,在我面前從不會偽裝自己,單純簡單。他的表達能力不是很好,說話也比較慢,卻給了我更多的說話機會,我本身很愛說話,他就成了很好的傾聽者,滿足了我的表達欲。他不愛說甜言蜜語,那就由我來說,我有著豐富的詩情畫意的語言,正怕無處釋放,他就成了最好的訴說對象。 在你開始嫌棄另一半的種種缺點時,有沒有想過他的這些缺點其實一直都有,你也知道,而你當初愛上的就是這樣的他,如今為什麼不能選擇理解和包容呢?我當初看上的就是王先生的真誠樸素、善良正直,而且無條件地愛我,他愛我並不是因為我值不值得,只是因為他愛我。這就夠了。 現在的我,也不見得有多好,容易情緒衝動,脾氣來了甚至六親不認,還很愛哭,而他從未對此說過什麼,只是默默地選擇了包容。我們在婚姻裡走著走著,很容易就忘了自己的初心,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會選擇這個人。 在激情淡卻後,我們開始抓著對方的那些缺點不放,將它們無限放大,希望對方能夠改掉那些缺點,變得更完美。可是,這世間哪有什麼完美之人?所謂的完美,不過都是我們的想像。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能輕鬆改掉自己的小毛病嗎? 既然改變自己都很難,為什麼還要求對方做出改變,試圖去改造對方成為完美戀人呢?我們越是想改造對方,就越會陷入一種求而不得的死循環。我們會越來越看不慣對方,覺得對方一無是處,也會越來越忽視對方本身的優點。 朋友小雨最近總是嫌棄自己的老公不會賺錢,也沒有什麼理想,像一條「躺平的鹹魚」。工作上一直沒有什麼進展,也不見他有多著急。每天回家該看電視看電視,該睡覺睡覺。每次小雨說他,希望他能上進一點,他還很不耐煩。 其實,小雨的老公一直都是這樣,事業心不是很強,但是很顧家,家事基本都是他包了,而且他對小雨體貼入微,照顧得很周到。當初,小雨也是被他這點所吸引,覺得他是個暖男,對自己真的很好。 如今,走入婚姻後,小雨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看著別人的老公很能賺錢,就開始嫌棄自己的老公沒用,以前的優點現在也變成了不思進取的缺點。於是,小雨想改造自己的老公,經常把他跟別人比,刺激他,希望他能努力一點,為更好的生活不斷奮鬥。 可是,她忘了,一個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她老公從骨子裡就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多慾望,是比較「佛系」的性格,突然想讓他變成雄心勃勃的男人,又怎麼能做到呢?一個人只有對某樣東西有著強烈的慾望,有著很強的內驅力,才會去努力爭取。 在想改變對方的時候,我們不妨多看看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放大那些優點,不斷鼓勵對方才是我們最需要去做的。 關於這點,王先生做得很好,這麼多年來,他一直鼓勵我發展自己的天賦優勢,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從始至終一直相信我有無限的潛力,從大學時就說我很聰明,頭腦靈活,反應快,學什麼都是一學就會,還很認真專注,只要找對方向,堅持下去,一定可以很棒。 我自己都沒發現的優點,都被他看在眼裡,他總是時不時指引著我往正確的方向走。無論我作什麼決定,只要是我真正想去做的,他都會無條件地支持。他說只要是我想好了就去做,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正是他一路的支持和鼓勵才讓我走上了寫作這條路,遇見了更好的自己,離期待中的自己越來越近。 當我們不斷放大對方優點的時候,我們也會更懂得欣賞對方,會越來越愛對方。同時,對方因為我們的不斷鼓勵,也會越來越自信,激發自己的內在潛力,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除了放大對方的優點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去改變自己。畢竟,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更容易。除了自己,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改變對方的部分,恰恰是我們自身缺失的部分。 比如,小雨想要讓自己的老公變得更努力一些,其實她自己也不夠努力,但她覺得努力奮鬥才是對的。所以,我告訴她,你想要讓生活變得更好,完全可以靠自己去努力,而不是把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強加給別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權利。儘管他是你的另一半,但也沒有義務為你的期望努力。 後來,小雨不再想著去改造老公,開始想辦法提升自己,她一直以來喜歡讀書寫作,也想靠寫作為自己開闢一條副業之路,於是跟著我學習新媒體寫作。 好在她肯靜下心學習,悟性也不錯,學習了幾個月就開始在一些公眾號投稿,獲得一些稿費,嘗到了寫作的甜頭,一發而不可收拾。只要有空了,她就投入閱讀寫作中,寫作水平也越來越好,每個月會有穩定的約稿和稿費,總算讓生活有了新的轉機。 當她忙於做自己喜歡的事時,自然也就沒空盯著老公了。這時,她的老公反而悄悄地發生了一些變化。他看小雨這麼努力,也很心疼她,自己也不好意思總是閒著,在工作之餘,報考了註冊會計師。當小雨在埋頭寫作時,他也跟著備考,竟然考上了,工作也因此有了新的進展。 所以,你看,當小雨總是想要改造老公時,反而適得其反。因為每個人都不想被別人控制,尤其是男人,如果你一味地逼他努力,他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覺得自己的權威被挑戰,就更不想按照你的期待努力,還會離你越來越遠。 當小雨努力去改變自己時,她老公也跟著有了變化。她老公其實是愛她的,看她這麼辛苦努力,自然會心疼,自己也會做出一些努力。這種改變的動力雖然不是來自對自我成長的需求,卻來自對小雨的愛,這也是一種很強的內驅力,為了心愛的人,願意成為更好的自己。 親密關係就像一種能量的交流,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伴侶產生無形的影響,你們的能量是彼此相互影響的。所以,當你的內心做出重大改變時,你的伴侶也會接收到你的能量,隨之發生很大的轉變。 心理自助大師韋恩‧戴亞博士曾說:「當你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時,你所看待的事物也會改變。」當你想要去改變伴侶時,不妨先試著去改變自己,或許一切也會跟著悄悄發生變化,你想要的一切都會與你不期而遇。

好的親密關係 離不開相互麻煩

樂活

好的親密關係 離不開相互麻煩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在一段關係裡不斷去麻煩伴侶,其實是對他價值的肯定,這是一種相互需要的過程。比如,我需要王先生與我共同分擔生活的重擔,王先生需要我肯定他的價值。這種互動過程其實都在增加彼此在這段親密關係中的獎賞價值,夫妻關係會在相互獎賞中變得更加親密,雙方的能量一直在積極地流動,並不斷得到回應。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規律,很多時候並不是你去幫助別人,他才會喜歡你,有時讓他來幫助你,他反而會喜歡你,因為他會產生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心理學家武志紅指出,懂事、怕麻煩常來自絕望,而且總與孤獨相伴。女人在婚姻關係裡不必太過懂事,你可以什麼都懂,但千萬別事事都自己扛,要學會麻煩男人。你越是懂得如何麻煩男人,男人也就越懂得如何更好地愛你。 電視劇《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和富察容音的不同結局很好地說明瞭「好的親密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魏瓔珞在乾隆的萬千佳麗中,絕對算得上最不懂事的一個。別的妃嬪都是想著法子討好皇上,在皇上面前從來都是恭順有禮,不敢說個「不」字。她卻欲擒故縱,故意「套路」皇上來找她,但又放皇上鴿子,皇上也對她無可奈何。她總是給皇上製造各種麻煩,讓他在關鍵時刻來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麻煩讓她漸漸走進了皇上的內心深處,成了他心中獨一無二的女人。 相比之下,一向溫婉賢淑、端莊大方的富察皇后,一生都被所謂的皇后責任所束縛。如她自己所說:「我侍奉太后,尊重皇上,善待妃嬪,處事謹慎,我怕行差踏錯,怕被天下人指責。我賢良淑德,怕被皇上厭棄,我不怨,我不妒,我也不恨,我替皇上護好妃嬪,我甚至把她們的孩子當成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得到了什麼……」 這樣懂事寬容的她卻無力保全愛子,一場大火燒燬一切,最終走上絕路。富察容音的悲劇值得每個女人深思,她太過懂事,過得太辛苦,卻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心疼。相反,總製造麻煩的魏瓔珞卻成了皇上的心頭肉,逆襲為人生贏家。因為她不斷麻煩皇上,讓皇上得到獎賞價值,自然在皇上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 有人採訪過很多出軌的男人,當問及他們出軌的原因時,不少人說道,是因為感覺自己不被妻子需要,在家裡有一種挫敗感,所以就想出去尋找那種被需要的感覺。 女人如果一味地太懂事獨立,就是親手把男人往外推。男人會覺得反正你什麼都會,有沒有我都無所謂。他得不到來自另一半的獎賞價值,於是在這段感情中的存在感不斷減弱。 一旦男人覺得女人不再需要他,他的那種骨子裡的英雄夢就破碎了。為了重拾自信,展現自己的男人魅力,他就會從別處尋找新的獎賞價值。而那些懂得麻煩他的女人就是他的精神寄託,因為總是被麻煩,男人潛意識裡會覺得這個女人需要被照顧,從而產生強烈的被需要感,獎賞機制隨之建立,親密關係自然也就建立起來了。 心理學上存在機會成本效應,也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越來越多,對這份感情也就會越來越珍惜,越不會輕易放手。從心理學自戀需求分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不肯承認自己為之付出精力的東西是不好的。於是,這個人就會加倍地珍愛這段感情,以維持這份自戀。 聰明人都懂得麻煩伴侶,讓伴侶在這段關係中始終擁有高價值感和強烈的被需要感,使親密關係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你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來麻煩伴侶。 大多數女性在婚姻關係中經常大包大攬,做家事、帶孩子,還要上班。而老公好像成了家裡第二個孩子,除了工作,其他什麼事都不需要做。這樣下去,女性在婚姻中會越來越不堪重負,不斷付出卻得不到滋養。 而男人卻很難體會女人在婚姻中的付出,甚至覺得自己不被需要。好像這個家只要有女人在,就能很好地運轉。所以,女人需要經常麻煩男人去做事,說是麻煩,其實也是一種分工,來平衡雙方在婚姻中的付出。很多女人可能覺得男人無法做好那些家庭瑣事,還不如自己做省心。 其實不然。他之所以做不好正是因為你一直都在自己做,沒有給他鍛鍊的機會。你需要放手,給他精準的指令,讓他去做一些事。比如,吃完飯,你可以對他說:「老公,你能把碗洗了嗎?我需要做別的事。」或者說:「老公,今天你能帶孩子一起讀繪本嗎?」男人一般都喜歡聽明確、精準的指令,不要讓他猜,也不要指望他能主動做這些事,因為他可能根本想不到這些。你不去麻煩他,他就默認你並不需要他。 當你習慣性地麻煩他去做一些事後,你會發現,他其實也能做好這些事,還能體會到你平時做這些事時有多不容易,對你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體貼。久而久之,他對這個家的責任感也會越來越強,對這段婚姻關係也會更加珍惜。 大多數男人在婚姻關係中喜歡凡事一個人扛。在職場上,受到委屈和刁難,也選擇一個人消化,不想在家人面前曝露自己脆弱的一面,怕給家人添麻煩。因為長期以來的男性文化,都在宣揚男兒有淚不輕彈,似乎男人就應該是無堅不摧的,不能太軟弱。 但男人和女人其實是一樣的,也有自己脆弱無助的一面,也需要被人關心、被人心疼。所以,男人不要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試著跟老婆多交心,曝露自己的脆弱,尋求安慰,不要怕被老婆瞧不起。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脆弱就瞧不起你,反而會因此更加懂你、心疼你。在你不斷和伴侶交心的過程中,她離你的心也會更近,會感受到你很需要她。你們相互需要,關係也就更加親密。 親密關係的連接需要雙方的不斷互動,在互動中,情感能量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入和輸出,形成一種獎賞價值的良性循環。女性要多麻煩伴侶承擔起家庭事務,男性也需要多與伴侶交心,敢於曝露自己的脆弱,這樣的相互麻煩就是最佳的互動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讓夫妻感情保鮮的有效法寶。

婚姻要美滿 不妨偶爾小聾一下

樂活

婚姻要美滿 不妨偶爾小聾一下

太太跟我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去做婚姻諮商。我們遇過不修邊幅的中年大叔收了我們一大筆費用,然後要我們並肩坐在沙發上,對我說我應該多下廚。有一回是個輕聲細語的可愛老人家,穿著毛衣跟花呢西裝外套,告訴我們應該去約會、去度浪漫的週末。還有一位六十來歲的女性,戴著會晃動的耳環,腳踩襪子跟涼鞋,要我們當場做呼吸練習。我們最後一次的嘗試也是一名六十來歲的女性,她也戴著會晃動的耳環,腳上也是踩著襪子跟涼鞋,然後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不要再來諮商了,趕快分手吧。 我們照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疫情封城之初,隻身一人坐在租來的房子裡意識到幾乎每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壞事,包括失去我的家庭,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前提是我要閉上這張嘴。也是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思考該怎麼做到這一點。 多年來,與諮商師對話的經驗並沒有為我們帶來任何好處。事實上,我們愈是去跟諮商師聊狀況就愈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少說兩句,是去注意到已故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又稱RBG)的建議。她有句名言是,「一段婚姻要美滿,偶爾小聾一下是好事。」憑藉這個大原則,RBG與她先生馬丁共譜了一段我們大多數人只有羨慕的佳話,那種白頭偕老,戀愛感始終在的婚姻。按她的說法是「五十六年無與倫比的婚姻夥伴關係」。 除了耳朵不要太好之外,口才不要太好也有幫助。但我身上沒有靜音鍵,我總是忍不住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而今孤零零地,身邊沒有妻子跟孩子,我下定決心要裝一個靜音鍵在身上。我堅守著心理醫師對我再三耳提面命的一句建議,那於我堪比七字真言:「閉嘴是一種選擇。」遇到有人傷害了你的感情,你不要去回應。事實上,你真的可以不用開口也不用說話,任何場合都一樣。一位名叫約翰.法蘭西斯(John Francis)的環保人士十七年沒開口說過一句,仍成功取得博士學位並擔任聯合國的親善大使。 我為自己設計了閉上鳥嘴課程表,每天盡可能隨時隨地修練。有人建議我太太跟我再去做一次婚姻諮商─不是為了挽救關係,而是為了學習處理我們的離異。但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更多的說話治療,我們需要的是不說話治療。 由於孩子的關係,我們仍然得互動交流,但我們會試著安靜地做這件事。確實,我們偶爾還是會互傳憤怒的簡訊也會輪流掛對方的電話。但我們仍會嘗試遵循RBG的第二條建議:「聽到未經思考或不客氣的話語最好別往心裡去。在憤怒或煩躁下做出反應,增進不了誰的說服力。」 心理醫生說夫妻需要學習如何吵架。我說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學著從一開始就不要吵架,就像RBG建議的那樣。我太太跟我並沒有把話說清楚,也沒有翻舊帳。我們沒有聊彼此的短處,我們讓過去成為過去,而我身上的靜音鍵也適時打造完成。帶著一點戰戰兢兢,我們開始試著獨處。我們牽著家裡的狗去森林裡散步,我們共進了晚餐。 在走進餐廳前,我會坐在車子裡深呼吸,在腦中檢查一遍我的閉上鳥嘴列表。晚餐過程中,我會有耳無嘴,會捨棄丹丹體只問問題,並且我會讓暫停懸在對話裡。我要求自己整頓飯中但凡開口,都只能是回應她的話而不要另起爐灶,不要有自己的盤算,不要敷衍地說什麼「是喔」或「原來如此」。 我們沒有試著再一次如膠似漆重燃熱戀期的激情。偶爾,我們只是一句話也不說地坐在一起。在我還不懂得閉嘴的日子裡,這氣氛肯定會逼瘋我。然而現在,我不再迫切地用話去填滿空白,反之,我只是坐在那兒靜待焦慮感消散。時間久了,焦慮於我愈來愈不足為患。  可以麻煩您安靜一點,嗎?︱ 我們的大聲文化是把說話當信仰。我們有話不吐不快,有事會說到底講到爛。結果這樣的文化帶給了我們什麼?近半的夫婦去找婚姻諮詢;半數的初次婚姻以失敗告終;第二與第三次婚姻的失敗率不降反升;百分之二十五的夫妻在接受過諮商治療後,相處得比諮商前更糟。你能稱這是成功嗎? 問題有一部分出在夫妻檔的治療難度甚高,而多數治療師並沒有接受過相應的專業訓練。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多爾提(William Doherty)說,「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參加婚姻治療就像是斷了腿的人去找在念醫學院時,翹掉骨科學分的醫生接上一樣。」他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心理治療為何會威脅到你的婚姻健全」。但更大的問題可能只是在心理醫師面前相互攤牌本身就是個很糟糕的主意。那五十分鐘的抱怨時間搞不好什麼療效都沒有,不過是強化了你原本就有的壞習慣。 也許我們的做法叫作一個全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學者發現,靜默的兩人時光會讓夫妻間變得更加親近。心理學者蘇珊.菲利浦斯(Suzanne Phillips)專職輔導從創傷中恢復的夫妻,她擁護「身處那兒就好」的力量,基於這樣的理念,專注在非語言的線索上,可以使人在超越意識的層面上連結起來。她建議個案案主要抽出時間來跟另一半「無聲勝有聲」一下,這包括兩人可以一起靜靜地冥想,一起靜靜地走在大自然裡,或一起靜靜地搭車。她說,「一對夫妻可以各自安靜但仍心心相印的能力,既反映了他們彼此的獨立性,也反映了他們作為夫妻的情感連結。」 這或許多少解釋了何以妻子跟我以小時計花在閉上鳥嘴治療上的時間,能夠做到我們以年計花在昂貴對談療程上的時間所做不到的事。我們復合了。那之後,在家中,我仍繼續堅持按下靜音鍵,並看到了與過去天差地遠的差別。 (本文作者為丹.萊昂斯,摘自《閉嘴的藝術:以退為進的刻意沉默,讓你趨吉避凶,家庭與事業如沐春風》,時報出版提供)

這真的是理所當然? 導致離婚的早餐爭論

樂活

這真的是理所當然? 導致離婚的早餐爭論

有一對相處時間愈久、關係愈矛盾的夫妻。先生對妻子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準備早餐,而妻子說午餐、晚餐都沒問題,可是她早上就是爬不起來,所以無法準備早餐。不得不說,他們真的是一對因為吃飯問題而離婚的夫妻。 從先生的立場來看,煮一頓飯又不難,為什麼妻子堅持不肯呢?這不禁讓他覺得遭受背叛;從妻子的立場來看,少吃一頓飯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怎麼會比夫妻關係更重要呢?這點激起了她的憤怒;從第三者的立場來看,這或許是床頭吵床尾和的常見小糾紛,偏偏雙方各執己見,不願在彼此相異的需求上讓步,難以解決問題。 先生的想法是「好老婆應該懂得為伴侶犧牲」、「夫妻的分工應該是男生賺錢、女生持家」,妻子的想法是「好老公不該要求老婆犧牲、順從」、「夫妻之間是對等關係,個人自由必須永遠放在第一順位」。雙方想法不一致,相處時當然老是有摩擦。 先生:「妳本來就該準備早餐啊。」 妻子:「除了早餐,你其他的要求我都有做到啊。我問你,早餐到底有多重要?」 先生:「我覺得很重要啊! 我都沒有休息,一直拚命工作賺錢耶。妳在家隨時可以休息,做個早餐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妻子:「理所當然? 你以為我在家很閒嗎? 我很累,沒辦法爬起來做早餐。」 先生:「我結婚就是為了早餐。早餐對我來說就是這麼重要。」 妻子:「這樣的話,我們還是離婚吧。我可以答應離婚,就是不答應做早餐。」 先生感到相當挫折,對妻子流露出極大的失望與憤怒。兩人都不願意讓步。 帶給自己與他人傷害的事件中,最要不得的正是「一定要……才行」的絕對完美主義命令方式─這種缺乏柔性的表達方式容易在人際關係中造成矛盾,導致雙方互相傷害。 遇到這種情況時,最好觀察一下自己究竟是如何看待既有的情況或事件,才會因此感到不悅。     ﹝先生﹞ ● 事件:妻子強烈拒絕準備早餐。 ● 想法:好伴侶應懂得犧牲與體諒。 ● 情緒:失望、憤怒/八十分(零~一百分) ﹝妻子﹞ ● 事件:先生強烈要求準備早餐。 ● 想法:夫妻理當是對等關係,不能強迫對方做任何事。 ● 情緒:煩躁、憤怒/八十分(零~一百分) ▍「一定要這樣做才行」的絕對理論 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創始者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指出,造成人類心理適應不良與障礙的要素是「對自己、他人、世界存有不容置疑的非理性思維」。 ① 賦予自己過度的期待與要求。像是「我的工作表現一定要很出色才行」、「我一定要時時獲得別人的肯定與稱讚才行」。誰都有可能失誤或失敗,但有些人不容許自己犯錯。如果無法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會對自己感到失望、難過,進而演變成自我批判和自我厭惡。 ② 對他人提出過度的期待與要求。像是「如果你喜歡我,一定要理解我才行」、「如果是真朋友,你一定要隨時和我站在同一陣線才行」。假如他人做不到,不僅會出現失望、挫折、被背叛等情緒創傷,還會對他人產生憤怒與敵意等攻擊情緒。 ③ 對自己生活的社會帶有不切實際的過度期待。像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一定要公平、公正才行」、「這世界一定要按照我的想法發展、回報我的所有努力」。當信念遭受破壞時,便會對世界感到憤怒、懼怕、沮喪與無助,覺得相當痛苦。 「一定要……才行」是不切實際的要求與期待。 人生在世,不可能總是如願以償,而這點倒是成了人們再度產生負面情緒與行動的原因。最終,適應不良的人與他人關係決裂,在彼此之間留下深刻的傷疤。 (本文摘自孫廷沇著《告別隱形傷痕:抹去創傷印記,卸下背負許久的情緒枷鎖,開啟修復人生的和解之旅》,方言文化提供)

建立良好親密關係 3個溝通練習

樂活

建立良好親密關係 3個溝通練習

學會怎麼與對方平衡「我」和「我們」的溝通。 二○二一年三級警戒期間,身邊的朋友們開始在家遠距工作,那時很多朋友會找我們夫妻聊天,好奇我們平常是怎麼一起在家工作,又可以兼顧照顧孩子的角色,他們苦笑地說:「以前還可以去辦公室上班的時候,如果前一天晚上跟我老公/老婆吵架,至少隔天醒來還有不同的空間可以冷靜一下,不過現在沒得選了,必須長時間、近距離地相處,越來越多問題也跟著慢慢浮上水面了,實在是心好累啊……」 這讓我想到剛開始和慧玲因為同居而產生的磨合期,我們得要面對彼此吵架後的壞心情,也必須學會更有效率地自我溝通、轉化情緒,雖然被迫成長的過程很痛苦、吵了更多的架,但也培養各種和好的默契,也學會怎麼與對方平衡「我」和「我們」的溝通,也就是兩個人的關係中,我、你、我們之間的界線。 從交往、同居,到成為父母,再到一起創業,對於如何建立伴侶間良好的溝通模式,我們學到的不是用各種厲害的對話公式,套入某某法則就可以好好說話,而是伴侶之間的「溝通系統」必須從不起眼的日常生活中累積起來,這其中包含了和自己相處的能力,以及培養伴侶之間的默契。 照顧自己的需求也培養「翻譯」的能力 .照顧自己身體的需要,練習不忍耐 「有不好的情緒?忍一時海闊天空!身體感覺有點疲勞?再撐一下就有彩虹!」這些想法有時候會讓人對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遲鈍,也會讓人離自己越來越遠。 我們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學習忍耐,長大以後很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但是,不管是心理的忍耐還是生理的忍耐,壓抑感受會讓自己更容易煩躁,這個道理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懂。 不過,我們很多時候無法察覺自己正在忍耐,是因為忽略感受已經變成一種自動化行為,即在無意識時發生,尤其是對身體的感受,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意志力,選擇忽略它們,像是明明覺得肩膀很痠痛,卻因為工作還沒完成,就強迫自己靠意志力,忍耐地做完;或是追劇到眼睛很痠了,卻因為心情亢奮,告訴自己再看一集、再看一集…… 可怕的是,壓抑身體感受帶來的煩躁感是很容易累積的,這些藏在內心陰暗角落的感情,會如黑洞般影響你的好心情、削弱專注力。當你沒來由地想對人發脾氣,或是想要粗魯地對待人事物,那就是累積到快滿出來的徵兆了! 請好好照顧身體的需要,練習不要過度忍耐身體感受。例如感覺皮膚黏膩時,就趕快去洗個澡;肩頸痠痛時就中斷工作一分鐘,起來伸展身體。當你開始練習不忍耐,每次在第一時間照顧好身體的感受,身體回饋給你的舒適感,會與好心情互相加持,讓你整個人神清氣爽,就算心情不好,照顧好身體感受時,會得到安慰,也可以更快地將不好的內在感受轉化掉。 忍耐不是不行,但如果你是有意識地忍耐,並且在忍過之後,能回頭來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那麼我們離自己的心就能更靠近一些。 .表達獨處的需求 只要是人,都會有各式各樣的需求,比方說填飽肚子、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擁有自由去做選擇等等,我們做了很多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有能力去滿足更多的需求,但是有一種需求卻很容易被忽略,就是「自己獨處」的需求。 尤其是當兩個人相處在一起的時候,會花費更多的心力去照顧對方的感受,實在沒有餘裕看見自己獨處的需要。如果你的伴侶生活中,很少「自己」而只有「我們」,就容易感到不平衡、沒耐心,最後就會對這段關係感到厭煩了。 我們常常特意留時間給「我們」,像是空出時段來約會,或是安排紀念日之類的儀式性活動,卻很少留時間給「自己」,不太會特意察看行事曆,保留和自己約會的時間,或是給自己每週或每個月一次的「Me Time」。 生活中的獨處時刻,往往是忽然降臨的,像是另一半臨時被工作抓走,你忽然有了一段空檔,或是孩子提早睡著了,你多了一點時間可以利用。 但,這種忽然降臨的空檔,我們往往不知道怎麼利用,甚至很多時候才剛意識到「是時候可以好好做自己了!」的瞬間,獨處的時間就忽然被打斷了,像是一通電話讓你也被工作抓走,或是孩子忽然醒來大哭。 不完整的獨處時間,就不會有好的獨處品質。如果你與自己相處的時間總是品質很差,有一天會發現,你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很不耐煩,總是容易生氣、怪罪他人,那不是因為世界不好,而是因為你變得不喜歡你自己了。 我跟慧玲有一個常用的暗號,就是「貓咪時間」(可見Chapter2第五篇),透過這個暗號,我們可以很好地知道對方的狀況不太好,但對方現在無法整理出原因,所以需要自己獨處一下、調適心情。 同時,也因為我們都對於獨處的需要很有共識,所以都不會過問細節、尊重對方的需要,讓對方去「貓咪」一下。 你能跟另一半表達獨處的需要嗎?你能讓對方知道「獨處」對彼此關係的重要性嗎?邀請你的伴侶和你對焦一下,討論該如何互相配合,試著找到屬於你們的獨處暗號吧! .培養「翻譯氣話」的能力 生活中還是難免會有情緒化的時候,像是做不好某件事而感到挫折,實在很難不發個脾氣,解解心頭的火。我們自己會這樣,別人當然也會有這樣的狀況。當別人生氣,說了氣話,可能會讓你感到很受傷或是很不公平,覺得對方情緒的責任又不是在你,自己是被遷怒的。 過去人們常說:「別把別人的氣話聽到心裡去。」這可不是一句話就能讓人做到的事,如果可以,這世界哪來那麼多的委屈和不愉快,是吧?因為當你聽到那些氣話時,你已經感到難過了,這時候卻告訴自己不要受傷,這樣不是很衝突嗎?因為內在的感覺已經很不好了,外在的道德標準卻自我批判:「你的感受不好,是因為情商不夠,所以不應該這樣,現在趕快把它收起來!」這時候,你的感受可能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跟理智抗衡到底,直到證明自己有資格感到受傷為止;第二種就是暫時忍讓,但是躲在陰暗處等著對自己復仇。無論是哪一種,都是消耗內在。 我們的大腦,都有內建「翻譯功能」,在職場打滾多年的你,應該有能力去翻譯老闆的話中有話、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對吧?好消息是,它其實還能做到一件偉大的事情:翻譯別人的氣話。只不過,你得自行更新它的翻譯資料庫,如果資料庫不夠大,遇到它不會翻的,就不會起作用囉! 要怎麼更新翻譯他人氣話的資料庫呢?這並不難,「觀察」就是了。 我們總是能從對方的長期行為中觀察到各種模式,例如,某人只要肚子餓了就會很沒有耐心。你只要知道這個模式,就能在那個人很沒耐心,開始用不好的語氣催促人做事的時候,把對方的「吼唷,你怎麼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翻譯成「唉唷,我的肚子好餓了!」如此一來,就能擋住那些情緒化的語言,不讓它們跑進你內心柔軟的地方搞怪。 同樣的道理,每個人在說氣話的時候,都會有背後的某些原因,像是對方跟你吵架吵不贏,就說:「我們乾脆分手吧!」對方肯定不是真的想分手,只是一時氣頭上做出了不理智的發言,但是這句話可能會讓苦苦經營這段關係的你感到很受傷:「我們為這段關係努力了那麼久,怎麼就為這種小事說分就分?太過分了!」請用回想過去的方式來觀察,對方在氣頭上,說出分手或類似「不理你了」之類的氣話,都有著什麼樣的脈絡呢?你有沒有發現,這種類似的氣話,其實都可以簡單翻譯成:「我那麼喜歡你、那麼在乎你,我就希望被你疼愛嘛!」之類的撒嬌語言。 所以,當你聽到「我們乾脆分手吧!」的時候,如果第一時間冒出的念頭是:「唉呀,又在撒嬌!」你的腦袋就比較不會一直往「對方動不動就說分手,好傷心!」去想,而是放更多心思在怎麼去回應對方的撒嬌上面。 不過,如果你有受傷的感覺,請一定要在回應完對方的撒嬌,情緒回復平靜的時候,好好地告訴對方,畢竟人們往往無法注意到自己的語言是怎麼傷害到他人的,這當然是有其必要去要求對方改變的習慣。 (本文摘自羅鈞鴻(小虎)、徐慧玲 Lynn著《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先和自己打好關係,才能與他人建立好感連結》,圓神出版提供)

你會和另一半討論前任嗎?

樂活

你會和另一半討論前任嗎?

二○二○年我和小虎一起參加長耳兔心靈維度舉辦的課程(這是我第三次到這裡上課了),這一次是由張天安老師主持的進階對話工作坊,課程第三天時,有位姊姊和大家分享她沒有意識到過去的感情經歷,原來深深地影響她和老公的相處,當她開始顫抖地說出自己的故事、對先生的愧疚,我開始跟著流眼淚,最後天安老師邀請她對童年的自己說說話,她擁抱了過去在家庭關係、在伴侶關係裡受傷的自己,看了讓我深有共鳴。 結束這輪分享後,天安老師接著問:「還有人想說說話嗎?」我舉起手接過麥克風,對小虎致歉,並和大家分享我們剛交往時的故事。那時小虎已經是世人眼中有工作、有成就的男人,而我只是個即將要升大學四年級的學生,當時年輕的我不知如何應對外界覺得配不上的眼光,只知道這次的戀愛和學生時期多少有些不同,會因此打開我的視野,走進另一個新的世界,當時的我抵不住外界的看法,也因為過去屢次被劈腿的感情經驗,導致我很沒有安全感,因此常會有莫名的小情緒和小虎爭論起來。 交往約莫一年時,我們很常吵架,尤其是開始同居的那段日子,是我們吵得最凶、磨合最多的時候,吵架的話題裡有我對關係的不安、來自外界的眼光、小虎想要扮演好男友的包袱等種種原因,讓我們一度思考要不要尋求專業協助,進行伴侶諮商。 「聽了前面一位同學的分享,我才發現以前和小虎相處產生的生氣、不甘,其實是源自於我的恐懼,我害怕再次被丟下,但又不承認自己的脆弱,所以用錯誤的方式,告訴對方要跟我相守在一起。同時我也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帶著滿滿的傷痕,進入跟小虎一起經營的關係裡,卻把親密關係中未曾被滿足的期待,放到了現在這個無辜的人(小虎)身上,忘記這些傷口並不是小虎造成的。」說畢,坐在旁邊的小虎緊握我的手,天安老師也帶著我重新跟十幾歲的慧玲說說話,抱一抱那時候受傷的自己。 這個和自己和解的故事,後來被我們錄製到Podcast節目中的第三集〈你會和另一半討論前任嗎?過去的感情,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這一集直到現在還是我們Podcast節目收聽率前三名,我想,是因為前任可能是每個人生命中,或多或少會存在的角色。 感到難受的時候,好好地跟過去的自己對話 除了到工作坊學習,我們也在這一集Podcast節目裡提到小虎陪著我,一起去見我的前任男友(故事裡的學長)。  第一次公開提到這段過去,是在二○二一年七月,受邀到失敗者小聚的活動擔任分享者,那天我說了高中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是讓我決定大學準備轉學考的關鍵,當時的我愛得死去活來,即便過程中學長和其他女孩在一塊,我也還是癡情地等待他的歸來,也因為把多數重心都放在感情上,沒能在學測時錄取想讀的校系,後來決定在大一時準備轉學考,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沒想到那天之後,我連續近一週的夢裡都是過去這一段感情,以前那些美好的幸福的記憶,也變得更鮮明了,那段期間我特別難受,有一天晚上,我終於忍不住壓抑的情緒,睡前我問小虎可不可以談這件事情,並問他:「我現在想到還是會難過、傷心、想念,是因為我還喜歡這個人嗎?是因為我還有愛嗎?」我哭到枕頭都濕了,講話聲音也變得模糊,毫無邏輯地說著我和學長以前的故事,以及我最難過的那些時刻。​ 那一晚,所有故事歷歷在目,我想著:「是不是只有我還停在十六歲的夏天?」當時​小虎接住了我,像是好閨密一樣陪我聊了一整夜,直到凌晨四點才入睡。雖然當晚我還是夢到了學長,夢到我們就讀高中的日子,但是我變得更有勇氣去重新面對十年前的自己。 醒來之後,小虎和我討論了一個可以和過去和解的行動方案:「如果可以,我能不能鼓起勇氣再見學長一面,和十年前的我們說聲再見?」許願之後,同年八月,楊斯棓醫師邀請我和小虎到臺中吃飯,還介紹了臺中引書店店長沛穎給我們認識。那一天要從臺中回家前,我弟打電話問我可不可以幫忙買宵夜回家,當時我做了一個想了很久的決定,鼓起勇氣,在小虎的陪同下,來到高中學長家中開的店面買宵夜。​ 從交往開始算起,將近十年時間,那天我們戴著口罩誰也認不出誰,點餐的時候我來回走動,一直到結帳取餐時,我鼓起勇氣,對著學長喚了他的名字:「○○○。」當時的我完全不敢想像,多年之後當我再稱呼○○○會迎來什麼樣的畫面。​ 成熟的我們,就像電影劇情一樣禮貌地問好,學長還開玩笑地說:「天哪,這也太尷尬了吧!」從學長言語中得知,他知道小虎是講師,也知道我們有了孩子,更發現他多少也還是在意現在的我過得好不好。​因為店裡客人眾多,我們沒有聊太久,最後我再一次鼓起勇氣,瞇起眼睛笑著說:「好啦,謝謝啦,辛苦了!再見,掰掰!」 我牽著小虎的手,假裝鎮定地走回車上,邊發抖邊問小虎:「可不可以讓我聽一首歌?」他知道是哪首歌,說聲「好」之後就拿起手機開始播放音樂,我當時心裡想著:「聽完了,就代表我和十年前的這段感情,也可以好好說再見了,終於可以說謝謝了。」​梁靜茹〈會過去的〉這首歌循環播放著,音響裡開始傳來第一個音時,我的眼淚就再也沒停過,戴著口罩完全不敢哭出聲,撇過頭看窗外零星的路燈,腦海裡的畫面跑得很快、很快,快到我都要追不上十年來的變化。 一路上,小虎一個字都沒說,在安靜的鄉下街道,特別放慢車速,用時速四十的速度,陪我從十六歲走到二十六歲。​ 〈會過去的〉是我當時失戀時,每天都會聽的歌,每一次聽都會哭個不停,還會自虐式地單曲循環,甚至是哭著睡著,沒想到這麼多年以後,當我聽到這首歌,心還是會揪在一起、難以呼吸,那時候我帶著告別過去的心情,還有感謝的心意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帶著難過、複雜的心情聽這首歌,下一次再聽,我可以不再這麼害怕,我會對你說聲謝謝的。」 在當年這段感情中,我所有未被滿足的期待,在不知不覺中潛入心底,傻傻地陪我走入後面的感情,無知的我也在不自覺中,將這段感情的傷痕,變成了傷害往後感情的利器。因為有過學習薩提爾對話的經驗,小虎和我一起回頭抱一抱十六歲的慧玲,那時候的我終於理解了,我的愛和眼淚是心疼當年在愛裡受傷的慧玲,因為遭到欺騙,還有接續有第三者介入,不甘心自己傾盡全力的愛,最後卻被拋在身後。 我的心痛是捨不得當年的慧玲、捨不得沒能和學長走到最後的慧玲、捨不得愛到深處無怨尤,卻不能和學長攜手同行、共築未來的慧玲。​ 現在的我,重新整理這段過去時,邊寫著這篇文章,邊聽著〈會過去的〉這首歌,心裡還是會感覺酸酸麻麻的,但我終於不再覺得遺憾不甘了,也知道如何健康地看待現在的感情,並在感到難受的時候,好好地跟過去的自己對話。 現在,我有了支持我的伴侶,還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學長也決定步入婚姻,我們更在彼此伴侶都知情的狀況下,重新成為朋友,這份難能可貴的情誼走過十個年頭,很感謝長大後的我們。 雖然我們最後沒能走到一起,但是謝謝你教會我好多事情的曾經,謝謝生命裡和我一起走過一段的前任,因為有你,我曾經幸福快樂,也因為有你,我曾經感受過撕心裂肺,但也學會堅強面對。 如果說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因為有過去打拚的過程,才能累積成今天的成就,那麼談感情是不是也一樣呢?我有過前任,也曾經是別人的前任,正是因為過去的感情經歷、遇到的人事物,才讓我們從中學會如何愛人與被愛。 獻給每一個曾經在感情裡受傷的你:​ 「我曾為你快樂也曾為你挫折​,曾把你緊緊抱著​,緊緊依賴著緊緊地愛著​,離開很不捨得以為會崩潰的​,卻在最痛的時刻最感覺清澈​,什麼都會過去的。」——梁靜茹〈會過去的〉 (本文摘自羅鈞鴻(小虎)、徐慧玲 Lynn著《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先和自己打好關係,才能與他人建立好感連結》,圓神出版提供)

老公們請認清 你媽永遠不會是她媽

樂活

老公們請認清 你媽永遠不會是她媽

先講結論:婆媳問題,千百年來,始終難解,而關鍵人物,不是婆婆,也不是媳婦,而是夾在中間的兒子。 男人必須要瞭解一件事,就算結了婚,兩家人成為一家人,但你的媽媽永遠不會是她的媽媽,這是婆媳問題很重要的一個根本性關鍵。不管是兒子娶媳婦,還是女兒嫁給女婿,長期以來,我們總會聽到長輩們說,「從今以後,我們會把你/妳當成自己的兒子/女兒一樣對待與疼愛。」身為晚輩的我們,也常常因此就期待或甚至要求另一半,也應該把公婆/岳父母當成自己的爸媽對待,孝順敬愛。 這個觀念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但重點是,姻親因為沒有血緣關係,所以許多婆婆雖然口頭上說「會把媳婦當成自己的女兒對待」,但往往並非如此,同樣一件事情,對於自己的女兒和媳婦,還是會有差別待遇,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為人媳婦者都有難言之隱。 身邊有不少的男性朋友婚後,常常抱怨婆媳發生問題,他們夾在兩個女人之間,左右為難;因為一邊是媽媽,一邊是老婆,難以取捨,就像被問到,當媽媽跟老婆掉到水裡的時候,你要先救誰之類的問題。於是,婆媳產生摩擦,身為中間人的丈夫多半選擇「逃避」,不出面處理,讓媽媽和自己的老婆兩人「直球對決」,但結果都不會太好;如果丈夫選擇站在「中立者」的角度,勸兩方和好,那還好,但有些丈夫會直接要求妻子不論如何都要「孝順婆婆」,只因為婆婆是長輩,就算長輩是錯的,也要忍耐順服,最後妻子忍受不了,選擇離開婚姻,造成一個家庭的破碎。 其實,婆媳問題也沒這麼難處理,就像前面所說,解決的關鍵人物是兒子。夾在媽媽與老婆中間的男人們,我有 3C法,提供各位參考: 第一個C 是勇氣(Courage),處理婆媳問題必須拿出guts,男人遇到婆媳問題的第一個反應,通常多半是選擇逃避,一方面是他不想選邊站,而得罪任何一方;另外一方面是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居中協調,不懂得該怎樣好好處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有勇氣去面對,不要怕衝突,因為即使選擇逃避,衝突還是會發生,先建立面對衝突的勇氣和心理準備,才能夠進行第二步。 第二個C就是溝通(Communication)。丈夫身為中間人,其實也是最好的橋樑,如何在媽媽和老婆之間扮演好溝通者,而且溝通的方式不是只限於傳話,而要能用健康正面的方式去傳達彼此的意思,並且讓雙方都能瞭解對方的立場和想法。 最後就是支援(Cover),支援誰?當然是支援太太,很多女人最後因為婆媳問題而選擇離開婚姻,是因為她們覺得丈夫並沒有站在自己這邊,而感到非常孤單,所以丈夫應該要讓太太覺得有安全感,在婆媳關係上,能成為太太的遮蓋,尤其當有來自長輩的責備時,可以幫太太「擋子彈」,這一點很重要! 每一個世代的觀念都會有些許不同,舉例來說,有的長輩覺得兒女就算成家,還是我的孩子,所以孩子的家就是我的家,也因此,長輩想去孩子家的時候就去,理所當然,孩子應該打一副自己家裡的鑰匙給長輩們使用。這個觀念其實值得討論的,畢竟孩子成家立業之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家庭,長輩必須要學習尊重兒女的生活空間。 之前我們夫妻也曾經跟我母親討論過這個問題,後來是由我出面向我母親說明,我們非常歡迎她來家裡作客,但是在給備份鑰匙這件事情上,希望她也能尊重我們夫妻的生活空間。在充分溝通之後,我母親也能接受我們的想法。這就是我所說的,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很可能就會變成婆媳關係的一個心結;但由我出面跟母親溝通,即便一開始長輩並不能完全理解,有所得罪,但畢竟是自己的兒子,長輩最終還是能理解跟原諒。如果我選擇逃避,而是讓Kelly 出面跟我母親溝通,不管言語或態度再怎麼和緩,做婆婆的還是有可能聽不進去,最終就造成婆媳關係的裂痕。 婆媳關係相處上的大大小小問題是說不完的,身為長輩的婆婆/公公也必須明白,媳婦畢竟不是女兒,她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長,很多的觀念和習慣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些事真的沒有對錯,只是習慣不同而已),但是媳婦嫁進來之後,與兒子就是一個獨立家庭,小倆口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曾經在主持一場婚宴時,聽到一段很感人的致詞,這位婆婆是這麼說的,「恭喜你們,我特別想跟兒子說,我知道以前你最愛的女人是媽媽,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最愛的女人就是你身邊的這位,你要好好疼惜愛護她,因為接下來是她要陪你走一輩子的路⋯⋯。」我真心覺得這位婆婆充滿智慧,相信這番話聽在媳婦的耳中,一定也非常感動。 所以,身為丈夫的男性朋友們,婆媳問題雖然難解,處理起來很傷腦筋,但丈夫們才是解決問題以及解開心結的解方,千萬不要選擇在關鍵時刻落跑,也請記得,千萬不要在婆媳問題發生的時候,告訴你的太太要忍氣吞聲,只因為她是「媽媽」,這麼做一點用也沒有,畢竟,你媽媽永遠不是她媽媽。 看完後的小小練習希望老公們看完這篇之後可以想想,扮演媽媽和太太之間橋樑角色的你,還有哪些問題可以處理得更好? (本文摘自何戎著《幸福馬拉松:關於愛與婚姻的練習》,商周出版提供)

夫妻不僅談情說愛 更應談「錢」說愛

樂活

夫妻不僅談情說愛 更應談「錢」說愛

夫妻之間,談錢傷感情?曾經,我也這麼以為,後來覺得其實一點也不! 關於錢的事,應該談,因為這是好事。但是夫妻談錢,有幾個重點:第一,在談的過程中,夫妻要能透過溝通,多瞭解彼此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其實這應該在婚前,交往穩定時就該好好談一下)。 第二,婚後,家庭的錢要怎麼用?也就是全家財務如何分配,和賺錢分工的問題,以及夫妻各自的「個人」財務規劃,講白一點就是私房錢啦。 夫妻談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切勿不可太過計較」,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小細節就不需要太過在意。 每個家都有一位主要管錢的人,在你們家,是你管錢,還是另一半管錢呢?我們家負責管錢的那個人是我,但坦白說,我管理得並不好。與其說我愛管錢,倒不如說我愛存錢,每次到銀行處理存款,我總是特別開心。所以我們家真正規劃財務的其實是Kelly,記帳的是她,決定家中許多重要開銷支出項目是她,控管家用預算的也是她,家中的財務大臣自然非她莫屬。 我們在婚前就曾經討論過,成家之後的財務管理與規劃問題。當年結婚,我是跟母親無息借款了一百萬元做為成家基金,之後,按月償還到還清為止。我的大學學費則是靠助學貸款,當時的貸款利率不像現在這麼低,如果沒記錯,利率超過 6%,所以後來我上班賺的薪水,每個月都要撥部分去還助學貸款。也就是說,我結婚時,其實是負債的(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當年Kelly 願意嫁給我,真的很有勇氣。) 幸運的是,當年親友間流行互助會,也就是所謂的「標會」,我就靠著努力工作賺錢以及「跟會」強迫儲蓄慢慢累積存款。 即使我有要努力存錢的衝勁,但我對錢真的沒什麼概念。有一次Kelly 跟我聊天時發現,當時的我每個月刷的信用卡費,都只付最低的應繳金額,她簡直驚呆了!然後她計算了一下我的卡費,光是循環利息,每個月就會被銀行多賺走多少錢;我一聽,也驚呆了!從此以後,我的信用卡費都會一次繳清。 諸如此類的精打細算角色,在我們家通常都是 Kelly。而這麼多年來,我也從Kelly 那邊學習到花錢之前要先做足功課,然後貨比三家,精準消費。 養兒育女,成家不易,我們夫妻在用錢上倒是有一致的共識,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把錢花在刀口上,所以並不是便宜的就買,貴的就不買,而是更多思考這筆錢花得是否值得。 當年我們決定買下人生中第一間房子的那一筆錢,原本我是打算拿來換新車的,不過Kelly當時告訴我「先買房,再換車」,因為房子會增值,車子會折舊。果然,「聽某嘴,大富貴」,Kelly 是對的。我們先買了房子,有了遮風避雨的地方,兩人的心更安定了。 經過了幾年,房子增值了,而我後來也換了新車,雖然買房和買車的貸款壓力不小,但也讓我對於養家有更大的責任感,而且真的是樂在其中,我覺得這就是甜蜜的負荷。 我和Kelly 很少「管」(過問)彼此的用錢,因為我們都知道對方不會亂花錢,雖然我們也會買一些名牌,但大多時候都是選擇CP 值高的東西。Kelly 其實比我還節省,不論是平日的吃穿,或是交通,一直到現在,除了偶爾有我接送外,大部分的時間,Kelly 最常選擇的交通工具就是大眾運輸系統。她也常常跟兩個孩子分享,搭乘公車或捷運既省錢又能利用時間處理許多事情,一舉兩得。 說完了花錢,接著來談賺錢。我們家的錢,我賺的,是大家的;Kelly 賺的,是她的,但也是大家的;怎麼說?我們家有一個「大水庫」,全家的主要開支都是由這個大水庫處理,我的任務就是努力讓這個大水庫始終有水,日常家用與生活相關的開銷,還有孩子大了之後的零用錢,多半都是由我負責。 而Kelly 的儲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家庭緊急預備金」,也就是用來應付生活意外產生的突然開銷,做為隨時後援之用。多年前,我們兩人都離開了領固定月薪的工作崗位之後,尤其是我,經歷了好幾次存款時而很豐富,時而卻很匱乏的狀態;有幾次甚至在繳完當月該付的所有費用之後,赫然發現帳戶的餘額竟然只剩下四位數。但真的很奇妙,每次遇到這種財務上的難關,總會突然有一份意外的收入。而且多虧了Kelly 儲備的預備金,讓我們家始終沒有陷入財務窮困的處境。 我們對彼此有「私房錢」這件事情也很尊重,重要的是我們真的不太計較另一半是否有存私房錢,或者用這筆私房錢來做什麼。雖然私房錢是屬於各自的,但因為我們彼此信任,也相信對方不會隨便亂花錢,而且我們一起努力賺的錢就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孩子,所以實在沒什麼好計較的。 我們也曾經像許多人一樣,會擔心家裡的錢不夠用,擔心財務的負擔過大,經過這麼多年,一路走來,我真心覺得充滿了恩典,不僅僅是我們夫妻在錢的事情上有更多共識,更發現古人說的還真對,娶妻、生子、搬家之後,原本對錢不夠用的憂慮其實沒有想像中這麼大,我想應該是因為我們更懂得如何協調家庭財務上的調度。希望我們的經驗能讓一些想結婚或想生孩子,卻擔心錢不夠用的年輕朋友們,對未來有更多的信心和盼望。 看完後的小小練習您或另一半清楚家中目前的財務狀況嗎?不妨找個時間,兩人好好聊一聊,瞭解一下家中的收支現況,討論如何開源節流。 (本文摘自何戎著《幸福馬拉松:關於愛與婚姻的練習》,商周出版提供)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