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存股」的搜尋結果

搜尋結果:8

存股法》打造優質核心持股 首選金控+泛公股

書房

存股法》打造優質核心持股 首選金控+泛公股

台灣雖然有數百家金融機構,但並不是所有機構都有發行股票。我們能在股市買到的上市櫃金融股有42檔,其中比較常被存股族討論的還是規模較大、股價普遍親民的14家金控股。 台灣在2001年11月施行「金融控股公司法」之後,2001年∼2011年之間,陸續有金控公司成立,以持有股權的方式整合旗下的金融事業。最早於2001年12月成立並上市的,分別有華南金(2880)、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開發金(2883)等;最晚的則是2011年12月成立並上市的合庫金(5880)。 在11年間,台灣共成立了16家金控,有上市交易的有15家(沒有上市的是國營的台灣金融控股公司,股權由財政部100%持有)。 這些金控公司成立以後,也曾經歷旗下公司的合併與更名,例如2002年由交通銀行和國際綜合證券合組成立交銀金控,同年又併入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以及票券、證券、產險公司,最後更名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兆豐金(2886);2002年成立的建華金控也是由銀行、證券公司組成,並於2006年更名為如今我們知道的永豐金(2890)。 到了2022年,金控界出現了第一起「金金併」,由富邦金合併日盛金,投資人可在集中市場買到的金控股也減少為14檔。 雖然2022年金控股獲利受環境影響而大幅下滑,但是觀察股東人數排名,金控股的股東人數跟2021年相比,竟呈現近17%的成長。統計至2022年12月16日,台股14檔金控股的股東人數合計共有近655萬名,比起2021年年底股東人數約560萬名(不含已被合併的日盛金股東約7萬名),多出約95萬名股東。 而這14檔金控股的股東人數,也高居台股股東人數排行榜前39名內。其中,股東人數最多的金控股為開發金,接下來依序是玉山金(2884)、中信金(2891)、兆豐金、國泰金等。 (本文摘自劉建鑫(牛老闆)著《月光族存到500張股票:超容易複製的存股法,讓股息自己流進來》,Smart智富提供)

看懂配息填息 你該知道的存股真相

書房

看懂配息填息 你該知道的存股真相

配息與填息 公司會把獲利用現金的形式發放股東。這個發放過程稱為「配息」,而投資人領到的就叫「現金股利」。公司發放完股利後, 隔天股票的開盤參考價格, 會參考昨日收盤價扣除發放部分(所以常說配息是左手換右手的行為)。股價後續再次漲回配息前價格的過程,稱為「填息」。舉個例子:A 股票今天收盤價是50 元,假如它配了5 元的現金股利,隔天的開盤參考價就會從45 元開始。當A 股票再次漲回50 的時候,就完成了填息。 存股族群分成兩派:一派的思維是把股市當成銀行,有錢就存進去,長期投資。另外一派會選擇「穩定的公司」並注重股票的「配息」,希望領到比定存還高的利息。不管哪一派,認可長期投資與持有、不輕易短線進出的思維都值得嘉許;不過如果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股息派的策略隱含持有個股的風險和對配息的誤解。 以長時間來看,股東獲益是因為公司賺錢,所以領股息本身並沒有錯。但發放股息只是一次財務帳目間的轉換,並不會「憑空」冒出額外的現金。這有點像我們買了一大杯牛奶,然後把其中一部分倒進另一個小杯子,這時牛奶的總量也不會增加。 領股息就像是「倒牛奶」,但追求股息的人往往誤以為領股息是「擠牛奶」。實際上羊毛出在羊身上,配息的過程並不會讓股東的報酬增加或減少。既然同樣一張股票,股息跟價差的總和不變,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整體的增長,而不是股息本身。 有人可能會說:「要看後續有沒有填息啊!」但這又是另一個迷思了。「填息」只是描述價格缺口被填滿的現象,並非分析的依據。就像我們不會因為某股票過去都上漲,而篤定它未來也會如此。填息意味著股價再次上漲,幅度剛好超過原本的配息金額,並不具投資意義(圖2-3)。如果有一檔股票配息不久又填息,雖然投資人看似賺到利益,但如果一開始就不配息,股價其實會比現在還更高。 另外,配出來的現金股利,如果沒有重新投入市場,就等同於你持有更多現金在手上,而這會造成複利效果減損。為避免此狀況,我們會利用配出來的股息繼續買進股票,來填補發股息的缺口,這稱作「股息再投入」。由此可知,刻意選擇高股息的股票,並不會增進複利效果,原因是「股息再投入」只是填補缺口,而非新產出。 綜合來說,不管是否配息或填息,都不是投資人該關注的重點。為了追求本身是中性的配息機制,而承擔更大的風險和付出更多成本,就會非常不合理。 絕大部分的情況下,單純的配息數字並不能反映公司的體質。全世界股價最高的公司就是巴菲特的波克夏,但這間公司從來不發股息。相反地,金融海嘯的時候,多數高股息金融股的含息報酬跌得比大盤還慘,甚至直接倒閉,這也說明了高股息並不是抗跌的保證。存股的最後一個迷思就是將「低報酬」視為「低風險」,刻意挑選幾乎不會上漲的標的。複習前面販賣機的例子,把硬幣投進老舊的販賣機,有機會掉出飲料;但拿到飲料後丟回販賣機,還能換回零錢嗎?風險與報酬並不是雙向關係,如果你是追求低風險的族群,可以有更理智的選擇(延伸參考:第四章資產配置)。 以台股為例,可以看到大家以為安全的幾支熱門金融股,在2008年股災時比大盤多跌了10%以上,跟0050相比並沒有比較抗跌(圖2-4、表2-2)。而這已經是含息報酬了,如果不把股息投入回去,價格下跌幅度會更大,而且多半報酬也落後。 一旦投資人過度重視「領股息」的數字,進而影響投資策略,就會讓資產的成長受到無意義的損害。為了心理錯覺而買帳,或許不會造成短期的明顯損失,但更長時間下就是在嚴重損害自己的資產。當你追求每次配息的安定感時,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接受這些缺點。 (本文摘自理財館長(陳震奇)、狂徒著《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獨家燙金紅包袋+作者簽章限量版】:輕鬆跑贏通膨、躺著也賺的指數化投資,讓你的錢錢不縮水!》,遠流出版提供)

給自己支撐底氣!存股新手目標 二年十張存股法

書房

給自己支撐底氣!存股新手目標 二年十張存股法

在存股的領域,最常看到的就是「X年存5百張○○○」的標題,但一般存股的標的,不管是金融股或是ETF,假設股價平均用20元來算,1張就要2萬,500張就是1千萬,請問你認為X等於多少比較合理? 換個方法更直覺一點來問,1千萬大約可以買一間房子,請問一般人幾年可以繳完房貸?這時候X等於20或30甚至40都很合理對吧?但如果把這些答案帶入剛剛的標題會變成「20年存500張玉山金」或是「30年存500張0056」,這樣的結果似乎就少了點吸引力,人設也變得完全不吸睛。 所以更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5、6年就達標,更猛一點的4年都有,換句話說,這些「達人」其實有5年繳完千萬房貸的實力,如果加上每年6%複利,回推平均每個月至少要投入15萬本金。經過這一拆解就不難發現,這種封面傳奇對一般受薪上班族來說,根本遙不可及,其實能夠擁有年領數十萬或是數百萬股息,他們的主動收入才是關鍵原因。 但我們不是要打擊你的士氣,看完雙手一攤乾脆躺平,只是想提醒你,很多故事包裝都經過精心設計,絕對不要沉迷在華麗吸睛的數字藝術裡。這時候反而可以逆向思考:存股計畫要怎麼設計才能更落地,也更容易讓一般人執行?所以我們曾經在2019年提出「二年十張」的存股法,這隻影片四年多來也已經累積超過173萬次觀看,是我們頻道觀看數第二高的影片(第一高是600秒學股票)。 二年十張的精髓在進位整數的心理目標,因為存股長期投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毅力去執行,很容易遇到各種阻礙而中途放棄,而十是從零開始的第一個進位整數,十張同時也是一萬股,單位數也是由千進到萬。在自然界當中,和諧、對稱、完整最能夠透傳達安定的感受,所以當我們達成整數目標,不只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這十張也會產生支撐的底氣,宣布自己終於晉級,可以離開新手村往下一個目標前進。 而設計成二年24個月則是和習慣的形成有關,也就是心理學的21天效應。因為人一天當中有絕大部分的行為,是靠習慣的自然反應在運作,這些經常執行的動作,必須在大腦形成固定的迴路,才能節省每一個刺激到反應之間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能量,而要建立一個新的迴路或是改變一個舊的習慣,至少需要重複21次才能讓大腦建立習慣連結。暫且不論這個心理效應所需的重複次數仍然會因人而異,但或許可以簡單想像一下,如果你連續21天刻意改變上班路線,第22天出門時的感覺和第1天會有什麼差別? 一般最常見的收支循環是以月為單位,也就是投資人每個月都有一次機會,可以讓大腦累積存股的迴路,我們抓整數二年,如果可以撐過24個月,存股這件事情就非常有機會可以形成習慣,接下來就可以漸入佳境倒吃甘蔗。而且二年也最少會領到二次股利,如果有公司配股票,第二年還會再出現股孫,剛好可以走完存股週期的最小循環。 有了時間和單位的目標,接下來就是標的的選擇,根據我們長期的觀察,以及評估了規模、成交量、費用率、波動度和配息等指標之後,建議前十張可以先從金控股和台股原型ETF這二大類別開始。我們再根據投資的屬性和風險承受度,把標的區分為保守、穩健和積極三大類,在下頁表列了16檔存股參考標的。 如果你容易受到短期行情的大起大落影響,希望以穩定為優先,那可以從官股金控的兆豐金或是合庫金開始,ETF區的首選則是00878,規模千億以上、季配穩定、單價也比較低。而如果你是比較沒有那麼害怕市場震盪的穩健型投資人,金控組可以考慮民營銀行主體的玉山金和中信金,ETF則可以選老字號的0056,不只規模大、相關討論研究資料也比較多。但如果是你勇於面對市場波動的積極型投資人,我們會建議從高成長低費用低配息的開始,例如壽險系的二大龍頭富邦金、國泰金,ETF則是可以考慮大盤型的商品,推薦全台灣費用最低的006208或是00692,讓資源全力集中在淨值的成長。 當然金融股和ETF絕對不只有表列的這些,所以在一檔達成十張之後,下一個十張可以試著轉換不同的標的,或甚至從電信、食品、水泥、鋼鐵、塑膠等民生必需產業,也都可以找到很多大型穩健的股票。除了標的分散,產業也要適度分散,不要全部集中在單一類型,可以降低景氣循環的影響。但不論如何,最重要的還是一開始這二年十張,只要開始了,很多事情都會跟液態貓穿牆一樣頭過身就過,要付諸行動才會有收穫。 (本文摘自柴鼠兄弟著《跟著柴鼠減加乘:存股ETF從二年十張開始,投資理財先主動、後被動、再翻身的智富密碼》,台灣角川提供)

存股疑問》持股遇到獲利大衰退 該走還是該留?

書房

存股疑問》持股遇到獲利大衰退 該走還是該留?

存股族的第5個疑問是:「持股遇到獲利大衰退,該走還是該留?」回答問題前先來聊聊櫻花(9911)這檔個股。我曾跟投資人提到,因為原物料在2021年漲太多了,預期櫻花在2022年的股價表現不會太好,因為2021年下半年的毛利率和每股盈餘(EPS)應會受到原物料侵蝕成本而衰退。 後來確實如此,櫻花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36.84%下跌至35.52%,且雖然2021年櫻花全年EPS是4.62元(年增率13.2%),但其實下半年的EPS都是年衰退。 這時候存股族該害怕衰退還是相信公司呢?答案是要相信自己的產業研究!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原因很簡單,2021年時,我買了一台1萬3,000元的櫻花熱水器,結果2022年換新房子,觀察同一款熱水器,沒想到售價變成1萬6,000元。這代表櫻花因為原物料漲價的關係,將產品售價也調漲了,而產品售價調漲意味著櫻花的毛利率有機會提升。 所以我想問問大家,因為原物料上漲而侵蝕的毛利率,會掉一輩子嗎?不會。而這故事也告訴我們,好公司EPS衰退的時候,只要知道原因,投資人自然知道現在是要加碼還是要減碼。 前面是單就櫻花的表現做分析,那如果投資人在2021年原物料上漲前,手中持有櫻花這檔股票,而且有獲利,在知道櫻花2021年毛利率下降這件事情,而且看到股價往下掉時,要不要跑?我的判斷是,不用,因為櫻花2021年表現不佳是成本波動暫時的影響。 事實上,櫻花在國內熱水器或瓦斯爐市占率多年來都超過一半以上,加上產品價格有調升反映成本,等原物料價格下降不就變成利差入手嗎?而且,櫻花的產品愈來愈多樣化也愈來愈貴,比方數位恆溫的功能,跟過去傳統熱水器不可同日而語,這表示櫻花也開始朝我們之前講的營收堆疊性特質邁進了。之後如果原物料市場恢復穩定,櫻花的毛利率未來應該會愈來愈好,當然EPS也不會差。所以,如果你手中的持股出現獲利衰退,我建議先找原因,再決定去留。 找出造成財報數字衰退的關鍵原因 除了股價表現以外,投資人也要留意公司發布的年報、半年報、季報等財報資訊。分享我的經驗,2021年第2季財報陸續公布時,我發現成長的公司不少,但也出現手中持股財報衰退的情況,這時該怎麼辦? 首先,我會先定義自己的投資目的,再決定如何處理持股。假設我是「波段或短線操作」,發現公司EPS表現不如預期時,當然就先停損,與其套牢的時間拉長,不如小賠認輸,將資金移到別的成長公司;反過來說,如果我是「存股或長期投資」,看到公司EPS表現不如預期時,我會觀察「單次性」或「持續性」。 例如過去電信業者EPS衰退原因是削價競爭,每年EPS愈來愈少,股利也愈來愈縮水,我就不會想持有這種持續衰退的產業類股。但假設EPS衰退是因為「原料成本上漲」、「業外投資單次認賠」,或者是「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我知道這種狀況只是一時的,產業與公司本質不變,我就會繼續存股。 再來,需要思考的是成本高低。假設我是存股,遇到一次性的EPS衰退,我一定會繼續存嗎?答案是一半一半,這取決於我的持股成本。假設一家公司股價100元,EPS衰退了,可能跌到90元,而我的買進成本僅有70元,當然可以續留,因為投資最大原則就是不傷害本金;但如果我的成本是95元,可能考慮小賠先賣,畢竟成本較高,安全邊際有限。 假設不想賠錢賣股,我會問自己是不是打算分批存股。如果是一次性買進,錢用光了,考慮換股會實在一點。不過,如果是好公司遇到倒楣事,我又剛好是分批買進執行定期定額,股價下跌只是讓我買進更多股數而已,我就會繼續存股。 持股獲利走弱時留意4件事—以大成為例 所以,遇到持股獲利衰退,建議投資人考慮以下幾件事再做出決定:1.投資目的;2.一次性還是持續性衰退;3.長期投資或短期投資;4.後續是否有銀彈支援。 以下我以食品股大成(1210)的財報為例,分享我的操作經驗。 2021年大成公布了半年報,第2季EPS為0.51元,2020年第2季EPS為0.94,年減率達45.7%:2021年上半年EPS為1.52元,2020年上半年EPS為1.66元,年減率達8.4%。 按照前面說的思考邏輯,遇到這種財報要先分辨是「一次性」還是「持續性」炸裂。為什麼大成會炸?因為毛利率大幅衰退,而非公司本業有問題,所以,不是持續性的產業衰退問題。 為什麼不是本業有問題?因為大成2021年上半年營收創當時的新高,所以本業當然沒問題。檢視財報數據可以發現,大成2020年第4季的累計營收年增率是4.99%,EPS是年增率36.2%:2021年第1季累計營收年增率是23.49%,EPS是年增率40.3%:最後是2021年第2季營收持續創高,累計營收年增率32.74%,但EPS卻崩潰炸裂(詳見表1)。 營收跟盈餘的巨大落差原因是什麼?答案是毛利率,毛利率對公司來說是機會,也是風險。以季度來說,由於原物料價格跟庫存之間的平衡難以估計,使得飼料公司的毛利率會隨之跟著波動。 舉例來說,飼料公司最初買了便宜的原物料,之後原物料價格上漲,飼料公司跟著調漲飼料價格,自然拉高毛利率(因為買進的原物料比較便宜),出現EPS年增率大於營收的狀況。之後,便宜原物料用光了,飼料公司只能買進高價原物料,這時候就會導致毛利率減少。 最慘的狀況是,飼料公司買了高價原物料後,原物料開始降價,如果產品受影響而降物價,公司又還有高價原物料庫存,毛利率更慘。大成的狀況就是如此,過去11年毛利率常出現連續下滑好幾季的狀態(詳見圖1)。由於這種產業的確會有毛利率波動循環,所以投資這類標的也要留意產業生態,才不會因一次大衰退而誤判情勢。 不過,從歷史資料研判,大成毛利率在2011年∼2020年來呈現成長狀態,這代表公司的確試圖透過產品組合與成本控制,例如加工食品比重的增加,盡量減少全年度的毛利率衝擊。毛利率變化讓季度EPS可能大跌,也可能大賺,想知道本業是不是出現變化,觀察營收有沒有成長即可。 總結來說,大成財報衰退不是因為公司本質改變,而是因為飼料業正常的產業循環。只是,波段投資人並不樂見這種狀況,因為對短期股價會有負面影響;反過來說,存股族會比較喜歡這種標的,特別是執行定期定額的存股族,因為成本有機會下降。 不過,當發生像2021年這種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的狀況,我是選擇先換股存,因為所謂打造自己的ETF,就是要像元大台灣50(0050)一樣需要調整成分股,汰弱留強是重點。而我們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大成接下來幾季表現都不會太好,也會影響來年股利,所以乾脆換股到正在成長的存股目標,這樣反而能增加整體資產的成長與股利的穩定。 當然,如果有人持續存大成,這也是沒有錯,因為他可能對其他公司不了解,貿然就換不熟悉的公司存也不一定是好事,只要他知道大成需要的只是時間恢復盈餘,那持續買進也是一個降低持股成本的好機會。 回首當初換股這個決定,其實一點都沒有錯,因為大成的EPS在2021年第2季陷入衰退之後,一直連續衰退了4季才在2022年第2季重返成長軌道,而股價也比當初賣出時還低。當看到盈餘重返成長,知道產業的正循環又要回來了,這時候再存不也是很好的時間? 還是老話一句,存股要像ETF一樣,擇優除弱,整體的資產與股利穩定性,勝於長抱個股才是存股的迷思。最後思考一下,大家能接受ETF調整成分股,為什麼不能理解自己的存股組合也需要調整呢? 存股看似簡單,想要提高投資績效,還是少不了多做功課。除了前面提到的選股策略、操作邏輯,買進後持續做「投資後管理」,追蹤公司的營運狀況才是存股「最佳解」,而不是只存不賣的不合理執著。在這我要提醒投資朋友:投資就是盡量了解公司,做好資金分配,不要影響生活,最後對自己負責,才能持盈保泰。 (本文摘自阿格力著《阿格力教你這樣存股就對了!獨家自組ETF,提早達成財富自由》,Smart智富提供)

阿格力教存股:參考Beta值 篩選波動率低的個股

書房

阿格力教存股:參考Beta值 篩選波動率低的個股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男女平等的時代,大家都怕入錯行、選錯對象,存股也是一樣。人有人性,股有股性,所以我常跟投資朋友說:存股就像挑選另一半,要選個(股)性穩定、波動小的,今天讓你掉進糖罐裡,明天讓你活在煉獄裡的另一半,任誰都受不了。 說到挑對象或選另一半,我們常聽人討論這個問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我現在一定會回答:「像我老婆那一型的。」至於選股,當然是以「生活類股」為主,別無懸念。我對民生必需生活類股情有獨鍾,除了因這個族群不易受景氣影響外,另一個重點在於,「股價穩定持平或穩定成長」。 為什麼股價穩定持平或穩定成長很重要?那是因為當股價容易大漲大跌時,容易讓存股族產生3種狀態: 1.心不安,尤其股價跟著大盤大跌,心情更是差差差。2.心癢難耐,突然大漲了,要不要賣?這沒賣好像很可惜。3.股價波動那麼大,該定期定額還是一次買足?買在高點怕套牢,不買又怕一直漲,選定期定額要怎麼抓時間間隔⋯⋯。 然而,若你持有的是股價穩定持平或穩定成長的個股時,心態就會比較平緩。以生活股中的沙拉油大廠大統益(1232)來說,多年來股價一路上漲,相較於台股加權指數(即大盤)走勢,波動小很多,這就是存「股性牛皮」公司最大的好處(詳見圖1)。 試想,如果你交往的對象今天疼你、明天罵你、後天說想你,這段感情容易維繫嗎?應該很心累,對多數人來說都是難的,除非你就愛這一味。存股也是一樣的道理,選擇股性牛皮的公司可以降低心情波動,如此一來才有辦法長期持有。 想穩穩存、安心存,就選低Beta股 至於低波動股怎麼找?我的獨家篩選機制是:參考Beta值(貝他值)。Beta值又稱波動係數,很多人稱其為「風險係數」,是一種評估「系統性風險」的工具。可以利用Beta值衡量單一標的或投資組合對比整體市場(大盤)的波動性。但是,如果股價波動大發生在一路往上漲的情況下,自然算不上風險,所以我認為,將Beta值當成波動係數即可。 如果投資人看好大盤或想賺取超越大盤的績效,應該對高Beta股很有興趣,反過來說,若是覺得盤勢不佳或想以防禦性為主,低Beta股可能是首選。簡單來說,Beta值>1,代表波動度比大盤大;Beta值=1,代表波動度與大盤一致;Beta值<1,代表波動度比大盤小(詳見表1)。 根據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統計,大統益的Beta值是0.21(註1),可以簡單理解成大盤如果漲跌10%,同時間大統益的漲跌約2%,這代表大統益跟大盤的關聯性非常小,不容易隨大盤起舞。存這種股票的好處是,只要專注研究基本面就好,不用過度擔心基本面好的時候買進,大盤跌的時候會短期套牢。 註1:Beta值為截稿前可查詢到的最新數據,但由於Beta值是浮動的,建議大家實際運用時,以選股當時查到的資訊為準,查詢方式詳見文末圖解教學。 而2019年盈餘創新高的租賃龍頭中租-KY(5871),2020年過年前股價142.5元(2020.01.20收盤價),年後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股價最低跌到77元(2020.03.23最低價)。 這樣的高低起伏就是因為中租-KY的Beta值是1.29,跟大盤方向一致,但波動高於大盤,所以毫無抗跌性,非常容易隨大盤漲跌而超漲超跌。 相較之下,大統益的股價只從2020年前封關的123.5元(2020.01.20收盤價)跌到年後的91.5元(2020.03.19最低價),而且大統益的本益比比中租-KY高,凸顯低Beta股在存股過程中面對大盤震盪時的優異「抗震力」,這點很重要,可以大大降低存股族因為心理恐慌急著賣股的發生率。 所以,想要安心存股,就選Beta值低的公司,可以穩穩存、安心存,而且又相對抗跌。 存股挑選股價短期波動不大的公司,好處非常多,由於這些股票與大盤連動低,所以股價主要受個股營運影響,我們大可將時間與心力花在基本面研究上,不必過於擔心盤勢震盪影響股價,也可以避免為了減少損失而砍掉不該砍的績優股。 相對地,由於高Beta股的股價波動很大,比較適合做價差的投資人,要存股也不是不行,但要定期定額避免單筆買進套在高點。 不過,Beta值高低本身不代表公司好壞,只是根據不同的投資目的選擇股性適合自己的個股,以存股來說,當然是低Beta值的個股比較符合多數人的心理強度(詳見表2)。 (本文摘自阿格力著《阿格力教你這樣存股就對了!獨家自組ETF,提早達成財富自由》,Smart智富提供)

台積電適合複利式存股嗎?零股如何做?

書房

台積電適合複利式存股嗎?零股如何做?

符合條件者都可納入複利式存股的股票名單,股票照殖利率排名依序排列,殖利率高者優先觀察。 台積電在2022年5月24日收盤價520元,以此價格計算過去三年平均殖利率約1.96%,五年平均殖利率約1.79%,現在換我問你,在這價格當下,你對殖利率不到2% 的股票有興趣嗎?如果有,當然可以按照複利式存股做法,出現買訊就進場,達到賣出條件就賣出。 如果這殖利率不是你的菜,請直接跳「下一位⋯⋯。」 有些人對於存股或者買股票會有特定的迷思,認為有名氣的,如台積電、鴻海,或者很賺錢的如聯發科、大立光,股價就不容易下跌,或者可以長抱。 對於也想挑選這類股票做存股的投資朋友,首先,我認同這些是好股票,不過殖利率是考量的因素。500元左右的台積電,與800元左右的聯發科,平均殖利率大約在1%至2%,這樣的殖利率對於想存股的人,想要盡快累積本金的人非常沒有吸引力。 如果要以抱著台積電是護國神山不會倒的心態投資的話,那我建議你不如去投資國有銀行股,報酬率還會比台積電高。 零股也能做複利式存股? 只能買零股的人更應該做複利式存股,加快累積本金是當務之急。 複利式存股在零股交易跟整張股票買進方式不同的地方,只在於投入的資金不同,所以買的股數也不同,在挑選股票與股票進場、出場的方式則完全一樣。而且零股交易盤中也能掛單買賣,不過零股買賣會因某些股票成交量較低,所以等候成交過程有時會花費較長時間等待,如果不願等待,為了要先買到零股,買進價格也容易買到高於當下整股交易的價格,這是零股交易上要注意的地方。 零股如何做? 假設手上能投資的資金只有3萬元,而我們選上的A股票價格在60元,60元表示買進1張A股票要6萬元,而3萬元的資金只能買500股(一張股票1000股),再扣除交易成本(手續費)大約只能買498股;如果手上只有1萬元可投資,能買進的股數大約落在165股左右,即資金越少,買進股數也越少。 零股買進後,若出現賣出的條件,按照出場方式賣出即可。零股也能做複利式存股。 只能買零股的朋友代表資金較少,資金少影響的是報酬金額低,所謂「本小利大利不大」,意思是本金小,就算給你賺到很高的利潤,也不是什麼大利潤。以本金只有1萬元,就算一年有20%的獲利,一年不過就賺2000元;如果本金有100萬,一年就算只有10%利潤,都有10萬元入袋,所以努力累積增加本金是複利式存股發展的方向。 你每月能存3000元來投資嗎?如果可以,那你一年應該有3萬6千元可投入,我幫你再去個尾數,每一年投資3萬即可,如果每年只投入3萬,按照一年有2次複利式存股的交易機會,約12%殖利率複利計算,十年後投入的本金30萬,而本金加利息會有接近60萬的金額(將近100%),如果你持續下去,再做十年,效果將更為驚人,當然中途如果可投資金額增加,效果也就更顯著了。 (本文摘自喬哥、籌碼喬哥的股市學堂著《年賺18%的複利式存股:薪水救星喬哥教你選對穩賺股,飆速累積本金,放大資產》,境好出版提供)

複利式存股跟傳統存股、ETF的差別

書房

複利式存股跟傳統存股、ETF的差別

或許有些人會說:我就好好學傳統存股的方式就好,為何還要學複利式存股?現在投資環境變化太快,時代、環境不斷在改變,因此我們不容易再用過去經驗去預期未來,過去大幅成長的公司不代表現在還會大幅成長,而現在大幅成長的公司,並不表示往後幾年還會持續成長。 時代變遷的週期在縮短,世界變化的速度也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公司如果沒跟上時代的腳步,幾年後公司或許將會產生重大影響。三十年前若用傳統式存股買進好公司股票放著(例如當時中鋼),放十五至二十年公司可能變化不大,還能賺進不錯的配股配息,不過如果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才進場買進中鋼股票存股的話,你獲得的報酬率會比2008年之前買的平均報酬率少一半以上。 你喜歡當包租公,還是喜歡當投資客 傳統式存股就是當包租公的概念。包租公的意思就是買進了一間房子,然後把房子租出去,每個月收取房租,只要房子沒有賣,就可以持續收取房租。如果運用在傳統式存股上,就是買進了一檔股票,然後每年賺取公司的配股配息,只要股票沒有賣,每年就可以收到股票股利。 包租公要賺的是房租,賺房租的工具是房子,傳統式存股要賺的是股利,賺取股利的工具是股票。包租公的房子會隨著房市好壞,房價跟著漲跌,而股票也會跟著股市的好壞股價跟著漲跌,對包租公來說他要賺的是房租,比起房價的漲跌,他更關心能不能收到更多的租金(當然房價上漲,包租公也會很高興)。 對傳統式存股的投資人來說,比起股價的漲跌,他更關心能不能收到更多的股利(投資人當然也希望股票能夠持續上漲),能持有越多的股票,每年就能配更多的股票股利,如同包租公有更多的房子,他就能夠收到更多的房租。 複利式存股是房市投資客的概念。投資客在市場上買了一間房子,經過整理後用更高的價格賣出,賺取的是房價的價差,投資客並不是真的想要擁有這間房子,他希望能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因賣房的價差,就賺到持有這間房子出租一年該有的投報率,就算萬一沒有順利的把這間房子賣出,依然可以靠出租賺取房租。 複利式存股,就是在市場上選進一檔存股標的,經過技術分析的篩選再做買進,運用台股每年除權息時特有的漲跌時機,在股價上漲時賣出,賺取股票的價差。 複利式存股並不是真的要擁有這張股票,只是希望能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因股價的價差賺到持有這張股票一年該有的投報率,就算股價沒有順利漲上去賺到價差,依然可以藉著每年不錯的殖利率,留著賺取每年的配股配息。如果順利的話,有時候一年還可以做二至三次,等同高於傳統式存股二至三倍的報酬。 ETF無法加快本金的累積 ETF是「指數股票型基金」,可以稱為被動式基金,我認為這是一種懶人投資法。由於這種投資方式是分散投資,所以你獲得的股利報酬「不一定」會比買進單一股票報酬率來得高,而且還要扣除相關商品成本費用與稅率,無形中又會拉低報酬率,這種投資方式相對穩定,不過對於想要加快累積本金的人來說太慢了。 而且有一些ETF沒有配息,萬一哪天腦袋讓驢給踢了,不小心買到了沒有配息的ETF,例如:槓桿型、反向型、期貨型ETF,指數型或海外型也不一定會配,就像元大S&P500(00646),2015年上市以來均未配息。那拖慢你賺錢速度的不是ETF,而是你自己。 如果你連找出一檔股票來做存股都懶的話,那就買ETF;如果你想要加快本金累積的速度,傳統式存股不會比買ETF差,當然喬哥的「複利式存股」絕對會更好。 (本文摘自喬哥、籌碼喬哥的股市學堂著《年賺18%的複利式存股:薪水救星喬哥教你選對穩賺股,飆速累積本金,放大資產》,境好出版提供)

存股達人:3種判斷方法 累積更多存股數

書房

存股達人:3種判斷方法 累積更多存股數

編按:作者周文偉(華倫)原為中學代課教師,曾在股市慘賠近百萬,34歲開始師法股神華倫巴菲特存股精神,長期持有好股票,41歲時股票市值達2,000萬元,年領股息達90萬元;43歲還清1,000多萬房貸,45歲股票市值累積逾3,000萬元,結束長達16年的流浪教師生涯,達到初步財務自由,並繼續存好股、累積財富,49歲時股票市值突破4,500萬元,年領股利超過190萬元;51歲時股票市值突破6,000萬元,年領股利超過250萬元。 除了選對好公司,長期持有之外,再來就是不斷累積股數,那麼,究竟如何累積股數呢?先說明一下貝他值(β值)。 β 值是用來衡量某一種證券或某個投資組合相較整體市場波動性的評估指標,如果以台股任何一檔股票來看,就是這檔股票和加權指數連動關係的程度,β 值大概會落在 0 ∼2 之間。 比如中華電(2412)的β值若是0.21,就表示大盤平均上漲或下跌 1%,中華電股價只會上漲或下跌 0.21%;反之像台積電的β值為1.15 時,表示大盤平均上漲或下跌 1%,台積電股價平均上漲或下跌 1.15%;所以中華電的波動程度比大盤小很多,而台積電股價變化幅度大於大盤。 一檔股票的β值> 1,當加權指數上漲時,該檔股票的漲幅就會比加權指數大,然而當加權指數下跌時,該股的跌幅也會比加權指數大,代表該股容易大漲大跌;相反,如果一檔股票的β值<1,那麼當加權指數上漲時,該股的漲幅會比加權指數小,而當加權指數下跌時,該股的跌幅也會比加權指數小,亦即該股不易大漲,也不易大跌;當 β 值= 1,就表示該股的波動性和大盤相當,比如代表大盤指數的 0050 ,其β 值就接近 1。 β值是過去1年的統計紀錄,看β值大小可以幫助投資人判斷股票的類型,以及外資持股多寡,通常成長性高和外資持股高的股票,β值會大於1,該股票相較大盤指數波動性較大;反之,定存股或者成長性較小的股票,還有外資持股低的股票,β值會小於1。 華倫語錄投資這件事情永遠沒最佳的方案,只有最適合你的方案,因此我們也不必然要「二分法」,買個股就不能買 ETF,買 ETF 就不能買個股,或許可以同時持有。 接下來再給大家一些買股票和投資組合的建議: 建議 ①:定期定額(β值小) β 值(相對大盤波動)小、股價波動小、成交量小的股票,用定期定額投資是個好方法,像是有些食品股或是環保概念股,投資人可以選擇一些手續費優惠且下單便利的券商定期定額買進,幾年下來,報酬績效會慢慢顯現。 為什麼特別提成交量小的股票?舉例來說,食品售價調漲後幾乎就不會降回來了(訂價權),因此只要食品股獲利成長,就很難大幅度衰退,尤其是這些股本小、成交量小的股票,持股大多集中在董監事、大股東以及公司經營團隊與員工手上,市場上流通量很少,主力大戶和三大法人不太會碰這樣的股票,猶豫的投資人也不敢碰這樣的股票。 這類公司的股價比較貼近基本面,套句市場的話就是「籌碼比較乾淨」,至於成交量大的股票,主要是因為猶豫的投資人比較多,籌碼較凌亂,股價常常高於或低於基本面太多,波動太大。 股神巴菲特旗下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的成交量較小,因為他希望股價接近公司的價值基本面,這樣投資人比較不會受傷,這類股票很難等到大跌的買點,除非遇到像2020 年新冠肺炎爆發的狀況,否則這類股票不太會有低點可以讓投資人買進。 假設我在 2004 年買進 15 元的中華食(4205)之後,都一直不加碼,多年後回頭看,因為成本實在很低,報酬率一定高得嚇人,但是關鍵問題在於,這樣的方式賺不了大錢,因為沒有一直增加持股數量。 實際上,華倫老師是一路20幾、30幾、40幾、50幾、70幾元一直加碼,這樣才能累積更多的股數,2020年疫情期間雖然沒買到最低點,但是也買到86元,相信再過30年後,70元買進和86元買進的績效應該也差不多。像中華食這種類型的股票,要等股價崩盤真的很難,所以靠著定期定額或趁小跌修正時就可以陸續買進。 華倫語錄什麼時間點才是累積股數的好時機呢?基本上,如果選對股票,幾乎任何時刻都是好時機。 建議 ②:大跌時進場(β值大) 針對β值比較大的股票,的確可以耐心等待大跌時買進,不過也有可能等了好一段時間,不但沒有大跌,還眼睜睜看著好股票一路上漲,投資人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抱好手上永續成長的好公司,等待個股「輪流攻擊」,當股價出現難得一見的大跌(通常是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導致全球股市重挫時),就可以逢低買進這類好公司。 建議 ③:合理價位進場 投資人也可以根據公司獲利狀況,來判斷未來半年的展望,接著評估股票合理價,這也是我目前的做法。舉例來說,某檔股票 200 元,每股盈餘是 15 元,當這檔股票漲到 400 元,而 EPS 也成長到 35 元,此時 400 元的股價比 200 元更便宜,因為本益比較低,我就會再加碼,「累積更多的股數,在未來才能賺更多」,就算拉高平均成本也沒關係,不是說股價上漲就是貴,只要公司獲利成長幅度大於股價漲幅就可以。 (200 元 ÷15 元)= 13.33 倍(400 元 ÷35 元)= 11.42 倍 這邊也要提醒投資人,由於我們是依據公司獲利來判斷股價是否合理,所以當公司出現不明原因獲利衰退時,或預期未來沒有成長,但本益比偏高時,這時候就要觀望。舉例來說,當年統一超(2912)處分上海星巴克,貢獻 20 元業外 EPS,當時股價上漲高過 300 多元就要觀望。 不過,並不是所有股票都不能「追高」,前提是你必須要非常理解這家公司,因為每一檔股票狀況不同,所以做法也不同。有些股票你想要等到大跌,但無奈公司的基本面一直成長,投資人可能會慢慢向上買,像是我當年不斷買進中華食一樣,甚至台積電也是如此,你要等到中華食和台積電跌到 30元再買,怎麼可能?所以加碼持股的做法不能一概而論。 華倫語錄並不是所有股票都不能「追高」,前提是你必須要非常理解這家公司,因為每一檔股票狀況不同,所以做法也不同。 總結來說,我個人還是非常愛買股票,過去 17 年都如此,現在也不例外,我選股不選市,不看大盤指數,不碰景氣循環股,只看個別公司的基本面,不斷累積股數,然後長時間持有這些好公司,讓他們幫我累積財富。 1 分鐘重點學習 存ETF的優點投資 ETF 的好處是它自己會汰弱留強,投資人不用花太多時間考慮個股基本面,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是非常好的投資選項。 好股票進場時機選對好公司,若看好長期發展趨勢,進場時機早晚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只要持續累積股數長達數十年,最終都能獲得差不多的報酬率。用β值判斷波動β值是用來衡量某種證券或某個投資組合,相較整體市場波動性的評估工具。一檔股票的 β 值> 1 時,代表股價波動高於大盤,反之,β 值< 1 時,代表股價波動小於大盤。 (本文摘自周文偉(華倫)著《慢步股市:給存股族的12個致富心法》,金尉出版提供)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