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393則

德陷預算危機 台積電1,740億設廠補貼恐跳票?
德國政府出現財政缺口,外界擔心恐怕會影響到台積電前往德勒斯登投資設廠的計畫,目前德國總理蕭茲與經濟部長哈柏克都公開喊話,會全力支持台積電。產業專家分析,歐洲需要台積電和英特爾加入半導體供應鏈,才能夠強化當地科技競爭力,因此台積電可說是較為占上風,當地政府會想盡辦法讓投資案順利完成。經濟部長王美花:「德國是因為法院的判決,認為這樣的經費運用可能有違憲的情形,但是我們也看到德國經濟部長他也提到說,他們會盡快來處理相關經費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也會跟廠商,都有密切來溝通。」 德國財政出現危機,讓外界開始擔憂兩大半導體巨頭台積電和英特爾,在當地設廠的計畫恐怕會產生變數,為了穩定軍心,就連德國總理蕭茲和經濟部長哈柏克都承諾一定會找到解決方法! 光電協進會特約顧問柴煥欣:「台積電跟英特爾不一樣,英特爾的德勒斯登的廠已經蓋下去了,但台積電的話要到2024年的下半年動工,2027年才有機會去量產,所以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其實台積電目前的財務調度並沒有太多的影響。」 產業專家分析,歐洲市場占台積電營收大約只有5%~7%的比例,就算不到當地設廠,也不會出現致命性的影響,更何況現階段德國預算危機,還有時間解決,而且德國政府一定會努力想辦法擠出50億歐元的預算給台積電,因為對於歐洲來說,半導體生態系的完整性考驗著全球競爭力。 光電協進會特約顧問柴煥欣:「以歐洲半導體的集中區域來講,除了德勒斯登之外的話,大概就是義大利的北部地區,但如果真的要選擇的話,其實還是德勒斯登為首選,因為德勒斯登目前聚集了英特爾、格羅方德甚至恩智浦等等。」 如果不到德國設廠,在義大利北部也有半導體聚落能夠成為台積電落腳之處,只是產業專家示警,德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還是優於義大利,同時也得要考量到基礎建設和員工的勤奮程度,在通盤考量之下才能夠將台積電產能極大化。(記者林思妤、顏連凱/台北報導)

陸發布全自研CPU!龍芯中科:下一步將達Intel先進工藝性能
【旺報 陳冠宇】中國大陸新一代國產中央處理器(CPU)「龍芯3A6000」28日在北京發布,該CPU完全採用中國大陸自主設計,未依賴任何國外授權技術。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在產品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用成熟製程,達到英特爾(Intel)先進工藝的性能。 央視新聞報導,龍芯3A6000採用中國大陸自主設計的指令系統和架構,無需依賴任何國外授權技術,是中國大陸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處理器,可運行多種類的跨平台應用,滿足各類大型複雜桌機應用場景。 報導稱,龍芯3A6000的推出,標誌著中國大陸自主研發的CPU在自主可控程度和產品性能方面達到「新高度」,性能達到國際主流產品水準。 快科技則報導,根據相關測試結果,龍芯3A6000處理器總體性能與英特爾2020年上市的第10代酷睿(Core)四核處理器相當。 據報導,龍芯3A6000處理器採用龍芯自主指令系統龍架構,龍架構從頂層架構,到指令功能和二進位介面(ABI)標準等,全部自主設計,無需國外授權。 核心性能方面,龍芯3A6000主頻2.5GHz,支持128位向量處理擴展指令(LSX)和256位高級向量處理擴展指令(LASX),支持同時多線程技術(SMT2),全晶片共8個邏輯核。 據財聯社,胡偉武在2023產品發布會上表示,3A6000走出了一條基於成熟工藝、通過設計優化提升性能的技術路徑,標誌著在相對弱一點的工藝條件下,與英特爾、AMD達到了性能可比,下一步將繼續用成熟製程,達到英特爾先進工藝的性能。 對於後續產品龍芯3B6000,胡偉武在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龍芯走的是提高效率路線,爭取每GHz性能接近或達到蘋果CPU的水準。
AI伺服器放量 研調估Q4全球伺服器出貨季增3.8%
研調機構DIGITIMES研究中心分析師蕭聖倫預期,第4季全球伺服器出貨季增3.8%,主因美系大型雲端業者通用型伺服器出貨回升,人工智慧(AI)伺服器出貨也將放量。 DIGITIMES研究中心發布新聞稿指出,除先前衰退較多的北美大型雲端業者,因第4季採購量觸底回升,加上AI伺服器採購開始放量,及亞馬遜(Amazon)積極轉向自家Arm架構平台,使整體大型雲端業者採購量將出現較大反彈。 蕭聖倫表示,第4季品牌商新處理器平台機種出貨較前季為佳,可望帶動品牌商出貨季增4.5%。Meta及亞馬遜等大型雲端業者採購量反彈,也帶動台系代工廠緯穎出貨表現優於其他代工業者。 DIGITIMES研究中心調查,2023年第3季全球伺服器出貨如先前預期季增1.5%,主要由品牌商新平台機種上巿所帶動,美系大型雲端業者因出貨重心集中於AI伺服器,使整體伺服器採購量仍呈小幅衰退。 調查顯示,第3季巿場持續的高利率環境抑制企業採購力道,也使品牌商如戴爾(Dell)、慧與(HPE)降低英特爾(Intel)、超微(AMD)平台新品的拉貨力道。 另外,第3季北美大型雲端業者因傳統雲端業務不佳,及將傳統伺服器預算轉於搶購高階AI伺服器,導致整體伺服器採購量仍季衰退,Meta及Google採購量皆季減1成以上;中系資料中心因基期已相當低,採購量微幅季增,不過,第4季業者採購伺服器量已觸底回升。

台積3奈米晶片連死對頭都得用?專家曝關鍵
【中時新聞網 邱怡萱】傳出英特爾旗艦處理器Lunar Lake將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台積電有望拿下英特爾2024、2025年近40億美元及超過100億美元的訂單,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臉書發文指出,用台積電代工就很難回的去了,如果此消息為真,超微可能有危險。 陸行之表示,台積電明年底可能準備一個月1萬5000片3奈米晶片,後年單月3萬片3奈米產能給英特爾,英特爾在2025年將成為台積電前三大客戶,3奈米代工的第二大客戶,如果消息屬實,他認為超微是否有危險? 陸行之說,拿下英特爾訂單對台積電來說,每年貢獻5%營收增長動能,明年占比8%、後年12%。他直言,英特爾表面上好像還在嘴硬,但用台積電代工,用了就很難回的去了。 陸行之分析,對英特爾來說,假如內部產能不變,每年代工產能加持19~20%總產能,用代工做的產品營收貢獻將在2024達28%、2025達44%,如果為真,這數字高得嚇人。 陸行之最後總結,看起來英特爾比較需要台積電的幫忙,因為有一堆好處,包括先進產能;低製造成本,降低製程研發成本;降低資本支出,付更多現金股利;降低折舊費用;較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

台積140億肥單入袋 陸行之拋5點分析:英特爾用過就回不去
【旺得富理財網 李宗莉】英特爾明年最新Lunar Lake中央處理器(CPU)大單,傳出首度委由台積電3奈米製程代工,對台積電逾140億美元(約4480億元台幣)肥單落袋,外資圈紛紛喊多,目標價普遍上調至700元之上,最高來到760元。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給出5點分析,英特爾確實較需要台積電,最快2025年成神山3奈米代工的第2大客戶,更直言台積電代工能力太強,「只要用了就很難回的去」。 陸行之今(24)日在臉書發文指出,雖然自己還是很不喜歡這個老是愛吹牛的公司,但最近聽到T同學(台積電)2024/2025年將拿到 I 同學(英特爾)近40億美元及超過100億美元訂單,想來用數字分析一下,到底真假,並分享5點研究心得。 1.台積電明年底可能將準備15k/m 3nm、後年準備30k/m 3nm產能給英特爾,但這樣一來,英特爾在2025年將成為台積電前3大客戶,且為3奈米代工的第2大客戶,如果為真,AMD有危險? 2.如此一來,英特爾每年將至少貢獻台積電5%的營收增長動能,明年佔比8%,後年12%。 3.雖然英特爾表面上好像還在嘴硬,宣稱只會釋單GPU(繪圖處理器)、高速I/O晶片,但從Lunar Lake開始,包含compute tiles,結論就是用台積電代工就像吸毒,用了就很難回的去了。 4.對英特爾而言,假如in house產能不變,每年代工產能加持19~20%總產能,用代工產品的營收貢獻,將在2024達28%、2025達44%,如果為真,這數字高的嚇人。 5.陸行之認為,結論就是Intel比較需要台積電的幫忙,因為找台積電的好處一堆,包括先進產能、降低製造與製程研發成本、節省資本開支以便支付更多現金股利,還能降低折舊費用,並且提供較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

台積電股價「要死不活」 這死敵卻噴漲30% 網爆台積2大弱點
【中時新聞網 郭宜欣】近一個月,英特爾股價已經噴漲將近3成,但財報明顯亮眼的台積電,ADR同一時間僅漲8%,讓PTT網友不禁為台積電抱不平,話題引起熱烈討論,許多人認為台積電ADR股價軟趴趴有2大原因,包括英特爾是美國企業,且台積電未來沒什麼題材可炒。 該名網友發文提到,英特爾這種成績,股價卻噴成這樣,反觀台積電10月營收月增年增都是雙位數,先進製程技術與產能都是世界第一,原Po無法接受台積電ADR漲幅不如英特爾,「太誇張了,這什麼資本市場,劣幣驅逐良幣,就是這樣,美國人要捧自己人,也不是這樣捧的。」 文章引起熱烈討論,不少人提到,英特爾補漲行情強勢,且未來題材多比較有想像空間,「因為intl之前被殺太慘了」、「Intel有題材啊,明年傳高機率分割出晶圓代工部門」、「因為之前太爛,財報有給人希望」、「英特爾有分拆題材,快變純ic設計了好嗎」、「台GG有地緣政治風險,英特爾又沒有,根本不能比吧。」 台積電的最大問題則被認為代工本業沒有夢想,地緣政治風險也會影響投資人信心,「代工不是像設計一樣有夢想的股票」、「台積電已知的利多不會是利多」、「台積電就是一支缺乏夢想的股票」、「地緣政治風險阿,老人巴菲特說過惹」、「地緣政治啊,還用講。」 英特爾加速分拆晶圓代工,並開出符合預期的財報與財測,刺激股價上漲,周三收在43.67美元,短短一個月上漲近3成,今年以來已經大漲超過6成;台積電ADR則相對弱勢,近一個月上漲8%,周三收在98.65美元,繳出上漲0.24美元(0.24%)的表現。

英特爾氣候轉型行動計劃 實現ESG藍圖
英特爾近期發布氣候轉型行動計畫,擘劃減少氣候足跡之規劃。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概述英特爾對永續商業實踐的承諾;他表示,英特爾身為半導體產業先驅,對於未來的挑戰也絕不掉以輕心。英特爾會持續推展這份使命,創造改變世界的科技,改善地球上每個人的生活。 目前正處於全球擴張新時代,運算力成為眾人獲取更大機會和更好未來的基礎。運算力能夠讓產業更加永續,並發掘新的解決方案對抗氣候變遷。身處在由「矽」推動的經濟發展時代下,這些微小的晶片對於維持和實現我們的現代生活應用至關重要。 英特爾致力提供驅動世界的晶片,同時努力降低環境足跡。英特爾於2022 年時宣布,全球營運將在 2040 年之前,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今年更進一步承諾將攜手英特爾的價值鏈夥伴們,在2050 年之前實現上游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 英特爾的氣候轉型行動計畫提供實現這些淨零目標的藍圖。計畫也詳細說明英特爾永續發展融入核心業務、在營運和價值鏈中打造韌性並促進創新的承諾。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是科技業面臨最複雜的挑戰之一。英特爾作為世界領先的半導體設計和製造公司,正積極倡導集體行動,以實現更永續的運算未來。
英特爾新CPU 傳台積電三奈米代工
英特爾針對AI終端應用所開發的Meteor Lake晶片組,CPU將由自家Intel4製程助攻,預計導入多家品牌廠筆電新品,且規畫明年元月CES展亮相;21日英特爾新一代Lunar Lake晶片組設計架構曝光,市場猜測CPU將委由台積電三奈米代工,引起市場關注,惟台積電對此則表示,不會對單一客戶或產品進行評論。 英特爾新一世代Lunar Lake晶片組核心設計架構圖曝光,其中加入新的Lunar Lake-MX行動裝置產品線,特色之一便是挑戰更低功耗效率,該產品規劃功耗可低至8瓦,這對比過去晶片組耗電約30瓦,更被業界視為可能是英特爾重返手機或平板的重要進程。但也因為低功耗的產品規格,目前蘋果、未來聯發科、高通皆將採用的台積電三奈米的優異功耗表現,因此,外界聯想並臆測Intel Lunar Lake中的CPU將委由台積電三奈米代工。 台積電三奈米今年僅有蘋果一家客戶,第三季營收占比約6%,不過隨著台積電三奈米良率爬升,客戶接受度提高,包括聯發科、微軟、谷歌、亞馬遜都已將相關產品排入台積三奈米量產時程中,英特爾自研Habana Gaudi2已採7奈米、Habana Gaudi3規劃導入5奈米製程,將來也勢必走向更加倚重台積電3奈米的腳步。 英特爾與台積電始終處於競合,其實早在今年九月創新日活動上,英特爾就展示了世界第一個UCIe連接的Chiplet(小晶片)處理器。此晶片匯聚兩大晶圓代工廠尖端技術,分別將Intel 3以及TSMC N3E的Synopsys(新思科技)UCIe IP的兩個小晶片,透過英特爾EMIB先進封裝進行連接,目前Meteor Lake處理器已採小晶片設計,但仍沿用英特爾專有介面與通訊協議,下一代Arrow Lake處理器之後,則將開始採用UCIe介面。

英特爾HPC和AI技術 加速科學研究發展
英特爾在美國丹佛Super Computing年度展會(SC23)上展示藉由AI加速的高效能運算(HPC),產品組合橫跨Intel Data Center GPU Max系列、Intel Gaudi2 AI加速器、Intel Xeon處理器,皆展現出HPC和AI工作負載的領先效能。 英特爾分享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NL)合作Aurora生成式AI計畫的相關進展,包括在Aurora超級電腦上參數量高達1兆的GPT-3大型語言模型(LLM)最新發展,雙方透過Aurora早期科學計畫和Exascale運算專案的各項應用合作,加速科學發展,並同步揭示Intel Gaudi3 AI加速器和 Falcon Shores的發展藍圖。 英特爾企業副總裁暨資料中心AI解決方案總經理Deepak Patil表示,英特爾持續致力於提供創新技術解決方案,以滿足HPC和AI社群的需求。 Xeon CPU、Max GPU和CPU卓越的效能表現都有助於推進相關研究和科學發展,搭配Gaudi加速器更能全面展現出英特爾的領先技術能夠為客戶帶來更值得信賴的選擇,以滿足多元的工作負載需求。

AI引爆PC產業巨變 英特爾看好「矽經濟」喊出八兆美元產值
2023年11月,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年內第2度訪台,並於台北舉辦的「Intel Innovation Taipei科技論壇」親自開講。《財訊》報導指出,由於9月下旬英特爾已證實應用於AI桌上型電腦的Meteor Lake處理器預計於2024年上市,加上預計12月14日推出首款PC用整合神經網路處理器(NPU)的Core Ultra處理器;讓AI PC成為基辛格這次訪台最受矚目的焦點。 AI PC指的是搭載整合NPU的處理器,算力要求門檻是40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這樣強大的效能規格目的就是要讓PC不再需要聯網至雲端伺服器,直接在地端以強大算力,實現如透過簡單指令,快速生成文字、圖片、影像、音樂等生成式AI功能,可以提高個人隱私與降低資安風險。 根據《財訊》報導,基辛格在2023年9月第3屆英特爾創新日(Intel Innovation)會中就表示:「AI驅動由晶片與軟體帶來的『矽經濟』,將高達近八兆美元;這等於是AI伺服器的兩倍,所以真正AI大時代的來臨,將是AI PC大爆發的時刻。」 繼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五月宣告「AI的iPhone時刻到來」後,基辛格這番談話等於再次宣示AI將顛覆消費電子市場,為供應鏈注入強心針。於是宏碁率先於英特爾創新日發表首款內建Core Ultra處理器的AI PC,後續微星、聯想、惠普、戴爾等PC品牌商也相繼喊出,預計最快在2024年推出AI PC產品。微軟也根據PC品牌廠推出產品時間估算,預計二六年商用電腦有一半是AI PC。 根據《財訊》報導,IDC全球專業代工與顯示產業研究團隊研究副總監徐美雯觀察,雖然初期AI PC主力客群瞄準想要提升工作效率的商務人士與專業領域創作者,定位在高階市場;但是,以目前普羅大眾早已使用ChatGPT做各式各樣的事情,再加上每4至4.5年會掀起一波換機潮,若以2020年疫情爆發掀起PC搶購估算,預估2024年至2025年後將會是AI PC普及至中低階的消費性PC領域的關鍵時點。 AI PC前景令人期待,未來將對PC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一、更多後進者挑戰英特爾處理器地位。自從超微(AMD)在2023年CES(消費性電子展)上,開業界先河宣布推出整合神經網路處理器的Ryzen系列處理器後,英特爾也緊接著公布Meteor Lake處理器和Core Ultra處理器。 不讓超微與英特爾專美於前,高通、蘋果、輝達與聯發科也紛紛表態將推出AI PC處理器,這些後進者來勢洶洶,都有機會逐漸蠶食英特爾逾60%的x86架構市占。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高通在十月下旬舉辦的Snapdragon高峰會中,發表整合NPU的處理器Snapdragon X Elite,而且算力高達每秒45TOPS,超越微軟2025年將推出內建Copilot人工智慧助理的新一代作業系統Window 12對於AI PC的算力門檻規格。 反觀,《財訊》分析,英特爾預計要等到再下一個世代的Lunar Lake,才能達到微軟算力的要求,取得Window 12認證,據悉要等到2024年第1季投產後,2025年才會問世,落後高通一年。 還有黃仁勳曾在GPU技術大會宣布與聯發科合作,輝達繪圖處理器(GPU)整合聯發科採用ARM(安謀國際)架構開發的SoC(系統單晶片),進軍PC市場,據了解,就是新一代用於Chromebook的AI PC處理器,有利於聯發科插旗高階筆電市場,後續發展引發關注。 二、高算力、以及節能、儲存空間同步升級,帶動PC硬體規格大躍進。TrendForce分析師黃淑芳認為,消費者對於AI PC的期待是無須聯網,就可以在終端裝置實現生成式AI功能,因此首先電腦的運算能力要非常強,這要仰賴整合NPU的處理器。惟大規模運算都發生在終端,電腦的耗電量也會變大,因此帶動低功耗的安謀架構處理器能見度大增。 此外,《財訊》也發現,儲存資料的擴張性也帶動記憶體與儲存裝置的升級。根據微軟針對AI PC的要求,記憶體至少須達16GB、儲存容量也須達256GB以上,都比目前PC主流規格高出一截。另一方面,為了達到省電目的,具備低功耗優勢的第5代雙倍資料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DR5 SDRAM)與面板,有機會成為AI PC標準配備,被視為成為推升DDR5需求大增的主因,茂達、天鈺等IC設計廠,以及記憶體模組廠威剛、十銓等都有望受惠這波商機。 三、作業系統將強勢主導市場走向。過去,PC產業是由英特爾CPU與微軟的作業系統搭配來決定風向;不過,未來AI PC產業將由作業系統商強勢主導,此由處理器相關廠商推出的AI PC處理器,效能規格都是配合作業系統升級,可見一斑。 Gartner研究副總裁蔡惠芬分析,「Windows、iOS、ChromeOS 3大作業系統搭配應用軟體,如何帶來讓終端使用者願意付費採購的AI功能?將會是AI PC成敗與否的關鍵。」例如對以初期商務人士或專業創作者而言,作業系統搭配應用軟體,可以提升多大的工作效率與創作品產出,將會是購買指標。 《財訊》報導指出,2025年將推出內建Copilot人工智慧助理的新一代作業系統Window 12是市場先行者,後續iOS、ChromeOS支援AI外掛程式的動向也值得密切觀察。 除此之外,7月微軟在全球合作夥伴年度大會上,宣布Microsoft 365 Copilot人工智慧外掛程式價格:每月支付30美元,即可為Word、Excel、PowerPoint等應用程式添加生成式AI功能。 微軟初期鎖定商務與創作者族群,但若要普及,訂閱價格該如何調整才能吸引廣大消費者目光?也將是重要議題。 文/林苑卿

瑞穗喊買 英特爾股價攀17個月高點
日本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看好英特爾(Intel)即將發表的晶片及新生產設施帶旺營收,將這家美國半導體巨擘的投資評等調升到「買進」,激勵英特爾股價16日暴漲近7%,改寫17個月新高。 英特爾16日盤中曾觸及43.39美元,來到2022年6月來新高,終場漲6.75%,以每股43.35美元作收。2023年以來,英特爾股價累漲64%。 英特爾股價勁揚,主要受瑞穗證券調高其投資評等與目標價的鼓舞。瑞穗將英特爾的投資評等由「中立」(neutral)調升到「買進」(buy),目標價從37美元上修至50美元。 倫敦證交所集團(LSEG)數據顯示,44名分析師設定英特爾目標價的中位數,從10月的35.5美元上升到38美元,分析師普遍建議該檔股票「續抱」(hold)。 由汽車和半導體專家拉克什(Vijay Rakesh)領銜的瑞穗分析師,15日在致投資人報告中指出,英特爾2024年有全新數據中心落成,還要推AI晶片,增設晶圓廠設備,2024年被看好是英特爾「數年來最多產」的一年。 瑞穗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英特爾在接下來六個月將有重大宣布,發表全新伺服器產品及公開晶圓代工顧客。」 英特爾業績亮麗料也是促成券商喊買的原因,根據該公司10月26日公布的第三季季報,營收獲利皆優於預估,第四季財測也比預期中樂觀,帶動當天盤後股價飆漲近8%。 與英特爾爭奪晶片市占的主要對手,包括輝達(Nvidia)、博通(Broadcom)、超微(AMD)、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

打進英特爾供應鏈 健策進補
繼拿下美系半導體大廠均熱片訂單後,健策(3653)再傳捷報,傳成功躋身英特爾(Intel)供應鏈,成為其合格ILM供應商,原本就手握超微伺服器ILM扣件大單的健策,有望超微、英特爾通吃,業績大進補。 英特爾上周公布合格ILM供應商名單,健策成功列名其上,健策深耕CPU/連接器扣件ILM(Independent Loading Mechanism)多年,早在2017年就已取得Intel認證,惟其主要出貨對象為國際連接器大廠,此次成功反客為主,成為英特爾合格ILM供應商,對健策意義重大,在不用與客戶分享利潤下,預期營收和毛利率也有機會因而錦上添花。 ILM主要功能在於提供扣壓力量給中央處理器CPU及散熱器,以確保CPU與連接器電性接觸良好,以期讓散熱器與CPU均有良好熱傳接觸。法人指出,以往在未躋身英特爾合格ILM供應商時,健策只能單品出貨,如今在ILM和均熱片都順利拿下合格供應商的資格後,未來有望採整組出貨,ASP(平均銷售單價)可望獲提振,至於會否因而擠壓到同屬英特爾供應鏈的嘉澤訂單,則仍要再觀察。 對於此傳言,嘉澤表示,最近關於健策成為英特爾合格ILM供應商的傳聞很多,但公司不方便就此做出評論。 健策四大主力產品均熱片、車用水冷散熱模組、伺服器ILM及導線架,在伺服器ILM成功打進英特爾供應鏈後,四大主力產品線正式成型。 健策表示,未來仍將持續布局下世代產品及因應客戶需求擴充產線,包括人工智慧晶片與資料中心散熱片、新能源車水冷散熱模組、高效能運算連接器與驅動機構、車用晶片導線架等產品,均為開發重點,在產能的部署上,因既有的大園二廠產能已告滿載,新規畫的大園三廠將接棒投產,新廠預訂於2024年上半年拿到使用執照,屆時可望增加近三成的產能,得以為新客戶、新訂單預做準備。
瑞穗喊買進、調高目標價 英特爾股價創17個月新高
日本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看好英特爾(Intel)即將發表的晶片及新生產設施帶旺營收,將這家美國半導體巨擘的投資評等調升到「買進」,激勵英特爾股價上衝到17個月高點,16日收盤漲幅將近7%。 英特爾16日(周四)盤中曾觸及43.39美元,來到去年6月來新高,終場漲6.75%,以每股43.35美元作收。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累漲 64%。 英特爾股價勁揚,主要受瑞穗證券調高其投資評等與目標價的鼓舞。瑞穗將英特爾的投資評等由「中立」(neutral)調升到「買進」(buy),目標價從37美元上修至50美元。 倫敦證交所集團(LSEG)數據顯示,44名分析師設定英特爾目標價的中位數,從10月的 35.5美元上升到38美元,分析師普遍建議該檔股票「續抱」(hold)。 由汽車和半導體專家拉克什(Vijay Rakesh)領銜的瑞穗分析師,15日在致投資人報告中指出,英特爾明年有全新數據中心落成,還要推AI晶片,增設晶圓廠設備,明年被看好是英特爾「數年來最多產」的一年。 瑞穗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英特爾在接下來6個月將有重大宣布,發表全新伺服器產品及公開晶圓代工顧客。」 英特爾業績亮麗料也是促成券商喊買的原因,根據該公司10月26日公布的第三季季報,營收獲利皆優於預估,第四季財測也比預期中樂觀,帶動當天盤後股價飆漲近8%。 與英特爾爭奪晶片市占的主要對手,包括輝達(Nvidia)、博通(Broadcom)、超微(AMD)、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
《國際產業》「2利多」瑞穗喊買!英特爾股價創17月新高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周四英特爾股價飆漲近7%,並創下17個月新高。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看好英特爾的新晶片和新廠可望帶動營收增長,並將其股票評級調升至「買進」。 周四英特爾股價收漲6.75%,為43.35美元,盤中一度觸及43.39 美元,創下2022年6月以來新高。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已經上漲64%。 瑞穗分析師在給投資人的報告中指出,英特爾將於2024年推出新的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AI)晶片,可望成為該公司多年來「最多產」的年度之一。此外,英特爾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建新的晶圓廠。「我們相信在未來六個月,英特爾將接連推出重要的伺服器新晶片,並接連發布與晶圓代工客戶相關的消息」。 瑞穗將英特爾的股票評級從「中性」調升至「買進」,並將其目標價從37美元上修至50美元。 根據LSEG的數據,44位分析師對英特爾給出的目標價中值38美元,高於10月份的35.50美元,對英特爾股票的評級普遍為「持有」。

2024 AI PC元年
隨著生成式AI熱潮持續延燒,繼伺服器後,這場AI狂潮正推展到消費者終端應用上,宣告消費性AI世代正式來臨。尤其對PC產業來說,AI的應用將帶來全新的想像空間,因此促使AI PC成為市場一大熱議話題。且在十一月七日的英特爾(Intel)創新日(Intel Innovation Taipei 2023),執行長季辛格大談AI PC的未來,稱其為顛覆PC產業的轉捩點,並將AI PC納入英特爾發展的重點項目後,又再推升了AI PC的熱度。 季辛格表示,透過與OEM、獨立軟體供應商(ISV)、獨立開發商協力合作,AI PC將徹底顛覆使用者體驗。而英特爾也將於十二月十四日正式端出搭載Meteor lake的新世代PC,以及Intel Gaudi 2 AI硬體加速器的最新系統。此外,季辛格也提及,AI的Centrino時刻已經來臨,回顧英特爾於二○○三年推出Centrino平台,最大特色就是對應的電腦必須具備無線網路功能,這個規定使得無線網路快速普及。看好未來AI將加速驅動PC創新,季辛格強調,有信心英特爾會拔得頭籌;預計兩年內將可出貨一億台搭載AI功能的PC。 而根據研究機構Canalys預估,支援AI的PC市場預計將在二○二五年成為市場主流產品、二六年占整體PC銷售的一半以上,並在二七年達到出貨量占比六○%以上、超過一.七五億台,也就是每三台筆電中就會有兩台為AI PC。換句話說,至二七年,AI PC將以高達九四%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增長。 當然,想要在AI PC這個新戰場搶攻灘頭堡的可不只有英特爾,要面對的挑戰者還有來自傳統競爭者以及採用ARM架構的新競爭者,包括持續在PC市場瓜分市占的超微(AMD)、目前在AI市場稱雄的輝達(Nvidia),以及手機晶片雙雄的高通(Qualcomm)與聯發科(2454),皆可謂來勢洶洶。 不過目前為止,究竟何謂AI PC,是搭載AI處理器還是具備AI運算功能?目前尚無明確定義,但綜觀品牌廠和供應鏈的看法,多認為AI裝置將是具備生成式AI功能,更能運行大型語言模型。像是宏碁董事長暨執行長陳俊聖認為,「用在AI上的PC」現在就有了,但生成式AI將PC使用「從search(搜尋)轉為ask(發問)」的行為模式改變才是重點。 若依照研究機構Canalys的初步定義來看,具備「AI能力」的PC必須配置專用的晶片組或模組,用以加速AI運算力,例如高通新一代導入HTA(Hexagon Tensor Accelerator)的AI處理器,或英特爾的Movidius視覺處理器(VPU)、超微的加速處理器APU,還有蘋果Mac/MacBook採用的ANE(The Apple Neural Engine)等。 另根據研究機構TrendForce表示,AI PC屬於新興細分市場,大抵可由軟體與硬體的角度切入觀察。其中,硬體方面,基於使用端更快速(即時回應、低延遲),以及更安全(本機儲存)、更便宜(降低伺服器依賴)為導向,回歸終端裝置的AI處理能力是CPU廠商的著眼點。不管是Intel NPU、AMD Ryzen AI、Apple Neural Engine或Qualcomm NPU都是藉由結合神經加速引擎,形成終端裝置上客戶端AI(Client AI)的應用,不再需要仰賴雲端運作,即可離線進行AI推論(Inference)的生產需求。(全文未完) 文/吳旻蓁 ◎封面故事:威盛法說點燃多頭人氣 ◎特別企劃:財報精選股 趕快太弱留強 ◎國際趨勢:半導體復甦不遠了! ◎中港直擊:港股低迷 匯豐控股價卻高調 ◎財報特報:上市櫃2023年前3季財報完整版 【最新活動看板】 ◎先探i投資YouTube開播了 ◎跟著生技女王腳步,奠定生技產業基本功 ◎【免費講座】贏賺創新財 台股大進擊 ◎【免費講座】迎奧運 大選年 全球股市新方向 ◎你沒有學到的資產配置!巴菲特的獲利秘密,你必須知道 ◎訂先探送石墨烯枕,讓家人舒適健康好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