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11則

人工智慧風暴正在形成 馬斯克擔憂人類未來前景
任何科技革命一開始多半是靜悄悄的。沒有人在1760 年的某天早上醒來,大叫說:「我的老天,工業革命要開始了!」即使是數位革命,一開始也只是默默地緩步進行,只有愛好者會自行組裝個人電腦,然後拿到科技迷聚集的場合像是「自製電腦俱樂部」展示,直到多年後,普羅大眾才發現整個世界已經徹底改頭換面。 然而,人工智慧革命卻完全不同。在2023 年春天,先是關注科技的人士,接著是一般大眾,短短幾週內,就有數百萬人注意到一場重要的轉變正在迅速發生,並將改變我們的工作、學習、創意及日常事務的本質。 過去十年來,馬斯克一直擔心未來有一天人工智慧會失控,例如擁有心智,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但是Google 共同創辦人佩吉卻絲毫不在意他的擔憂,反而說他是「物種歧視者」,偏袒人類勝過其他智慧形式。兩人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馬斯克一直想阻止佩吉和Google 收購DeepMind,這是人工智慧先驅哈薩比斯所創辦的公司。但終究還是沒能阻止。馬斯克因而在2015 年和奧特曼共同成立非營利實驗室OpenAI。 可是人類比機器更難處理,最後馬斯克和奧特曼分道揚鑣,退出OpenAI 董事會,並將實驗室裡知名工程師卡帕斯,挖角到特斯拉,帶領自動輔助駕駛團隊。奧特曼後來在OpenAI 成立了營利事業單位,並從微軟取得130 億美元的資金,還成功說服了卡帕斯回鍋。 OpenAI 開發的其中一項產品,正是名為ChatGPT 的機器人程式。他們利用大量網路資料,訓練機器人程式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2022 年6 月,奧特曼和他的團隊向蓋茲展示ChatGPT 的初期版本,蓋茲當場表示,除非ChatGPT 能夠通過大學生物學先修課程考試之類的測試,否則他一概沒興趣。「我心想,他們大概過兩、三年後才會再來找我,」蓋茲說,沒想到三個月後,他們又來了。 奧特曼、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和其他人一起到蓋茲家吃晚飯,向他展示了一個新版本稱為ChatGPT−4。蓋茲不斷提出各種生物學問題轟炸它。「這真的太神奇了,」蓋茲驚嘆道。然後,他問ChatGPT,如果有個父親的孩子生病了,它會對他說什麼?「它給了我一個體貼的絕佳答案,可能比這房間裡任何一個人能給出的答案都更好。」 2023 年3 月,OpenAI 向大眾推出ChatGPT−4。接著Google推出Bard 機器人程式, 與ChatGPT 抗衡。至此形成了兩大陣營的競爭,一邊是OpenAI 與微軟,另一邊是DeepMind 與Google。雙方都推出能夠與人類自然對話的產品,可一再執行以文字為主的智能任務。 馬斯克擔心這些聊天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系統,有可能被灌輸特定的政治思想,甚至可能感染他所謂的「覺醒心智病毒」,尤其是它們被微軟和Google 所掌控。他也擔憂,可自我學習的人工智慧系統有可能對人類產生敵意。更立即的影響是,他擔心有人訓練聊天機器人洗版推特,讓推特充滿大量不實的資訊、偏見的報導及金融詐欺等內容。當然,真實的人類早已在做這些事。但一旦有人布署數千個機器人程式當作武器發動攻擊,所引發的問題可能遠比以往嚴重百倍、千倍。 他心裡激起了想要拯救世界的衝動。他認為,OpenAI 和Google 之間的競爭,應該要有第三位戰士加入。這位戰士關注的是人工智慧安全、維護人類生存。他覺得憤慨的是,自己出資成立了OpenAI,卻因與另一人鬧翻而退出。人工智慧風暴正在形成,它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風暴。沒有任何人比馬斯克更受風暴吸引了。 2023 年2 月,他邀請,或者更精確的說是「命令」奧特曼,帶著OpenAI 的創業相關文件,到推特總部與他見面。馬斯克質問他怎麼可以將其他人捐款成立的非營利組織,改為可賺進數百萬收入的營利事業,這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嗎?奧特曼試圖證明這是合法的,並堅稱自己不是股東,也沒有從中獲利。他願意提供馬斯克新公司股份,但馬斯克拒絕了。 相反的,馬斯克開始針對奧特曼和OpenAI發動一連串攻擊。他說:「OpenAI 成立之初,是一家開源的非營利公司(所以我才把公司取名為「Open」AI),目的是為了制衡Google,但現在它卻變成被微軟實質掌控、追求最大獲利的『閉源公司』。我不明白,自己捐款1 億美元成立的非營利組織,怎麼會變成市值300 億美元的營利公司?」他宣稱,「人工智慧是人類創造的最強大工具」,接著痛惜地說,但它「現在正被一家無情的獨占公司所掌控」。 奧特曼覺得很難過。他的個性敏感,不喜歡衝突,和馬斯克很不一樣。他並沒有利用OpenAI 賺錢,不過,他的確覺得馬斯克的批評是出於真心的擔憂。他對記者舒維瑟說:「他是個混蛋,我不欣賞他的做事風格。但我認為,他是真的在意。對於人類未來的前景,他確實感到非常擔憂。」 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要素是資料。新的聊天機器人透過大量資料進行訓練,例如數十億的網頁和文件。Google 和微軟可以利用自家的搜尋引擎、雲端服務和電子郵件服務,取得龐大資料訓練這些系統。 馬斯克擁有哪些資產?其中一項資產是推特貼文。過去多年來,推特累積了上兆則推文,每天還可再新增5 億則。這些推文反映了人類的群體思維,是全世界最即時的資料集,內容包括人類對話、新聞、興趣、趨勢、爭論、專業術語等資訊。 以前推特的規定相當寬鬆,允許其他公司使用它的資料串流。但2023年1 月時,馬斯克在他的推特會議室召開一連串深夜會議,希望找到收費方法。「這是變現的機會,」他對工程師說。另一方面,也可限制Google 和微軟利用推特資料,改進他們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馬斯克還擁有另一個資料寶庫:特斯拉每天從電動車攝影機蒐集、處理的1,600 億個影片畫面。這些資料與訓練聊天機器人的文字文件不同,是人類應付真實世界情境的影片資料,不僅能用來訓練文字生成的聊天機器人,還有助於打造實體機器人的人工智慧。 通用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是打造能像人類一樣的機器,在工廠、辦公室、火星地表等實體世界運作,而不只是藉由不具形體的聊天,贏得人類的驚嘆。推特加上特斯拉提供的資料集與資料處理能力,將可同時教導機器在實體世界裡運作,並運用自然語言回答問題。

《魔鬼終結者》成真?馬斯克對AI機器人的憂心
馬斯克深厚的科技背景和興趣或許會讓人們以為,他會認同所有的電腦先進技術。然而,他的價值觀比這更微妙,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層面。馬斯克曾公開表達對人工智慧效能和益處的信念和熱情,但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結合,他卻相當保守。馬斯克以【終結者】(The Terminator)系列電影為喻,描述了機器人控制人類的可能性,擔心盲目地追求人工智慧機器人,可能會創造出能力優於人類的機器人,甚至最終完全統治世界,或者更糟: 「假如人工智慧有個目標,而人類卻成為阻礙,那麼摧毀人類也只是理所當然,不需要思考,也沒有感覺。就像是我們要鋪路時,前方卻出現蟻丘。我們不討厭螞蟻,但我們要鋪路,所有——再見了蟻丘!」 他在二○一七年美國全國州長協會(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中,用比較溫和的語言表達了類似的憂慮:「機器人什麼事都能做得比人類好。我有機會接觸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因而認為我們都應該感到擔憂。」 馬斯克對人工智慧的憂心有兩大發展方向。首先,他在二○一五年十二月和一群投資人成立OpenAI,此研究機構的宗旨是:「進行長期的基礎研究,創造安全的通用人工智慧。」投資人們共同在計畫挹注十億美元。雖然馬斯克在二○一八年辭去董事會的位置,但他持續在資金上有所貢獻。 OpenAI進行的研究主題相當廣泛,從自然語言人工智慧(例如電腦單憑文字敘述就生成圖像)到發展出足以解開魔術方塊的機器手臂神經網絡。不過,回到馬斯克對人工智慧的看法,或許最有意思的是他認為人類未來能與人工智慧整合,而且是在生物學的層次。雖然他對於不受限制的人工發展感到擔憂,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答案不是遠離人工智慧,而是讓人類更接近人工智慧,以共生的方式取得主控的立場。二○一五年十二月,他告訴《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我們該怎麼確保未來是最好的?我們可以袖手旁觀,也可以鼓勵相關監督管理,又或是用正確的方式參與其中,和真心想以安全且有利於人類方式發展人工智慧的夥伴合作。」 馬斯克對於未來導向人工智慧的想法,主要反映在「腦機接口」(Neuralink)。二○一六年,馬斯克和神經科學、生物和機器人學專家團隊共同創立這間公司,不過在隔年三月才正式對外公開。據報,截至二○一九年七月,馬斯克本人已在此公司投注一億美元。 腦機接口對外公開的宗旨如下:「團隊由傑出專業人士組成,我們共創大腦介面的未來—打造出輔助癱瘓者的設備,創造出可以拓展個人能力、社群發展和整個世界福祉的新科技。」公司具體的活動內容幾乎都保密,但給人的感覺彷彿科幻小說。事實上,腦機接口目標創造出「神經織網」(neural lace)——在腦中安裝極細密的探測器,以判讀、翻譯並對大腦訊號做出反應。這個概念的靈感或許來自伊恩.班克斯的科幻小說【文明】系列。 腦機接口的短期目標是輔助癱瘓者僅透過大腦,就達成對電腦和電子儀器的控制(腦機接口已經成功讓猴子用大腦玩電玩遊戲)。腦機接口指出:「科技有潛力治療各種神經疾患,恢復感官和行動能力,最終拓展我們與他人、世界和自我的互動方式」。不同觀點的人,或許會對此感到期待或不安,科學界不乏對腦機接口的批評。在二○二一年二月接受社群軟體Clubhouse的訪問時,馬斯克談論了各種的可能性: 「幾個月前的『你』並不同於現在的『你』。我的意思是,有一些腦細胞死去,有一些回憶褪色,有一些則更強化。也會有新的記憶。總之,我的意思是你會不一樣。你可以像是電玩遊戲那樣,把遊戲進度存檔,之後就可以重新回到上次的狀態。是的,就像是《碳變》(Altered Carbon,一部科幻影集,裡面的人類意識都可以轉移)。或許會少掉一些記憶,但大致上就是完整的你,不過那是遠程的目標了。近期來看,腦機接口的目標真的只是集中在腦傷或脊椎損傷,用晶片來彌補個人失去的能力……植入的晶片。」 從根本上將記憶與科技結合的概念太過創新,也引發了倫理和存在主義方面的問題。像腦機接口這樣的公司出現,似乎代表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可能通往光明璀璨的未來,但也可能是黑暗的地獄。馬斯克努力導向前者,某方面來說,腦機接口可能輔助人類彌補智慧、表現和意識的缺口,或許某天能讓每個人都擁有馬斯克這樣的大腦。 除了數位人類介面的實驗,馬斯克也在單純機器人的研究投入資金和創新。二○二二年九月三十日,特斯拉舉辦年度人工智慧日,展示公司最新的技術。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馬斯克站著觀看特斯拉的人型機器原型機Optimus遲疑地走上舞台,來到他身邊,對群眾揮手後跳了一段簡單的舞蹈。馬斯克解釋他對Optimus的期望,也就是在三~五年內,民眾可以用低於兩萬美元的錢得到機器人同伴,公司則能獲得機器人員工。這些機器人使用的科技和特斯拉自駕車相同,能執行許多家務和工業勞動,但也能具備一些特質和親切的外觀,所以不會給人威脅感。一如以往,Optimus的亮相引發媒體的熱烈反應,從嘲弄到盛讚都有,這反映了馬斯克的新視野如何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為何想上太空?馬斯克還有另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
我們得從這個問題開始,這也是許多訪問者對馬斯克的提問:「為何是太空?」這個問題可不純然是出於好奇心。馬斯克在新世紀開始時固然家財萬貫,但和宇宙飛行及探索的相關成本相比,也僅僅是九牛一毛。舉例來說,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二○一二年時發射一次運輸艦,就得花費十六億四千萬美元。而根據發射使用火箭的承重和型號,發射人造衛星的成本則介於一千萬~四億美元之間,這還不包含衛星本身——典型氣象衛星的造價大約是兩億九千萬美元。因此,若要說哪個商業領域可以輕易燒掉辛苦賺來的數百萬美元,那就非太空產業莫屬了。馬斯克一定很清楚比爾航太公司(Beal Aerospace)的故事,這間公司於一九九七年二月由德州達拉斯安德魯銀行總裁安德魯.比爾(Andrew Beal)所創立,致力開發新的重型運載火箭,不過卻在花了數百萬美元研發和測試後,於二○○○年結束營業。 再問一次:為何是太空?可以先來看看二○一三年三月十八日,馬斯克和《DnA:設計與建築》(Design and Architecture)的電台節目主持人法蘭西斯.安德頓(Frances Anderton)在特斯拉公司的對話: 「之所以創立SpaceX和特斯拉——雖然兩者沒有直接關聯,但我認為都是為了解決至關緊要的問題。在特斯拉的例子,是發展永續的交通,我們人類在電動車方面的進展不夠,因此得再多做點什麼;至於SpaceX,我認為如果要開創令人振奮又有啟發性的未來……在宇宙中建立文明應該既振奮又有啟發性。〔……〕我還是想要澄清,我對地球的未來很樂觀,但也認為應該努力建立多星球的文明。」 馬斯克在這裡的回答,可以說是結合了工程學的務實主義和科幻小說的未來主義。「得再多做點什麼」幾乎成了馬斯克一生的座右銘—假如他發覺人類、工程或商業的重要程序未達最佳效率,似乎就有強烈的渴望加以修正。他對「太空探索文明」的願景則更訴諸情緒,但卻沒有深入解釋,似乎認為一切不言自明,任何人都應當看出其中的價值。 在其他談話中,馬斯克為這個願景多做了些說明。一位訪問者提問:「為什麼我們要在火星上建立上百萬人居住的城市?」馬斯克的回答充滿熱忱,幾乎可以說直擊他的核心哲學: 「我們必須擁有振奮人心的未來〔……〕我們每天早上都要有個值得起床、好好活著的理由。為什麼會想活著?有什麼意義?能帶來啟發的是什麼?你追求怎樣的未來?假如我們沒有走出去……假如未來沒有來到群星之間,成為跨行星的物種,我會覺得……假如未來真的是那樣,也太令人低落沮喪了。」 馬斯克似乎無法相信,有人不會直覺地想探索一切可以探索的事物,探究創新的極限。在反思後,他又提及現代太空探險歷史的指標性事件,接著高聲呼籲人們擁抱科技,追求創新:「如果認為科技會自己改善,那就大錯特錯。科技不會自動變好,而是靠著許多人的拚命努力才得以提升。相反的,如果不聞不問,就會衰退……」為了對抗科技的萎縮,馬斯克提倡工程方面的熱忱。如此,才能讓文明達到生存和發展的高峰,而不該假設一切都會自己變好。 除了科技上的未來主義,馬斯克也很清楚意識到人類面對的挑戰。在其他演說中,他提到人類脆弱的本質,可能面臨毀滅性事件或人口爆炸等等的威脅。他在談論人類可能的滅絕時並不危言聳聽或故弄玄虛,而是根據數學和統計的邏輯,提出單純而理性的可能性或肯定性。本質上來說,我們之所以需要進入太空,是因為不這麼做就像是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地球這個籃子裡,風險太高了。 馬斯克上太空還有另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是時候展開新的計畫了,而宇宙似乎對馬斯克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同事和朋友們都注意到,馬斯克大量談論和閱讀宇宙相關的主題,準備在涉足之前蒐集大量關於航太科學和產業的事實、原理、科技與數據。除此之外,太空也充滿機會。在一九八○年代前,美國的太空航行基本上仍由政府壟斷,但一九八四年的《商業太空發射法》(Commercial Space Launch Act, 1984)在太空總署的使命宣言後加上:「(c)太空的商業利用——國會宣布,為求美國的總體福祉,行政機構應尋求並鼓勵太空最充分的商業利用。」在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和二○○○年代初期,美國的太空相關規範逐漸解禁,陸續推出《發射服務購買法案》(Launch Services Purchase Act, 1990)和《商業太空法案》(Commercial Space Act, 1998),鼓勵民間商業發展太空計畫,打破了太空總署在太空運輸方面的壟斷。二○○四年的《商業太空發射修正法案》(Commercial Space Launch Amendents Act, 2004)通過後——當時馬斯克已經成立SpaceX——私人的太空航行終於得到政府的許可。和Zip2及PayPal的情況相似,馬斯克認為這樣的歷史時刻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馬斯克傳》他受到粉絲熱烈崇拜 也遭批評者唾棄辱罵
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是蘋果與特斯拉的董事,與賈伯斯、馬斯克因此成為好朋友。他說,馬斯克和賈伯斯一樣都有強迫症,他們會執著於解決一個問題,不達目標不罷休,那是促使他們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兩人也有不同之處。艾利森評價馬斯克,他的執著不僅限於產品設計,還包括背後的科學、工程與生產流程。賈伯斯喜歡每天到蘋果的設計工作室四處巡視,但他從未參觀過中國的工廠;馬斯克待在生產線的時間,卻遠比在設計工作室還要長。賈伯斯會嚴格把關概念和軟體,然後將生產流程委外;但馬斯克則是連生產、物料和龐大的工廠都要管。 馬斯克總是設定過高的標準、衝動行事、瘋狂冒險,然後達成驚人成果,但也炸毀了很多東西。他已達成許多足以改變歷史的成就,但也歷經了多次意外潰敗、承諾跳票,而且自大衝動。他的成就與失敗都如同史詩一般,因此受到粉絲熱烈崇拜,也遭到批評者唾棄辱罵。 就如同莎士比亞說的,所有英雄都有缺陷,有些落入悲劇、有些可以克服,而我們視為反派的角色,也可能具有複雜的性格。 「同理心不是一種資產。」只要是工程相關問題,馬斯克都能憑直覺判斷,但如果是要處理人類感受,他的神經網絡就會出現短路。這也是收購推特變成大麻煩的原因。他認為推特是一家科技公司,事實上推特是一個依據人類情感與關係建立的廣告媒介。 他天生就無法過濾自己的言詞,說話口無遮攔。「這是我聽過最愚蠢的事,」他在好幾次會議上這麼說。賈伯斯也常說這句話。蓋茲和貝佐斯也是一樣。這種實話實說的作風會讓人緊張,甚至讓人反感。這樣只會壓抑而不是鼓勵誠實的對話。但如果你想要建立一支賈伯斯所說的頂尖團隊,不希望懶惰鬼或是腦袋不清的人加入,那麼實話實說的領導方式確實很有效。 他開發星鏈衛星,目的是為SpaceX的火星任務籌措資金。同樣的,他計劃Neuralink的大腦晶片可用來幫助神經疾病患者與電腦互動,例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病患。「如果我們能找到很好的商業應用,就可以取得Neuralink需要的資金,」他說。 2010 年6 月,獵鷹九號首度嘗試無人飛行進入軌道。發射前無線電射頻檢查依舊有瑕疵。SpaceX 發射和測試部門副總裁布札告訴馬斯克,可能要再延遲一段時間。馬斯克看著數據,他一如既往地比其他人願意冒更大的風險。「這樣已經夠好了,」他說,「我們發射吧。」布札說:「和馬斯克工作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告訴他有什麼風險,然後把工程數據拿給他看,他就會迅速進行評估,將責任從你的身上轉移到他身上。」 推特的基礎設施工程師曾試圖向他解釋,為什麼貿然終止加緬度資料中心伺服器的運作會有問題,但他仍一意孤行。他向來知道什麼時候要忽略反對意見,但偶爾也有失算的時候。接下來幾個月,推特的運作相當不穩定,因為伺服器數量不足,導致系統當機,「回頭去看,關閉沙加緬度資料中心是個錯誤,」馬斯克後來承認。 2008年秋季,情況持續惡化,馬斯克四處向朋友和家人籌錢,支付特斯拉員工的薪水。每天晚上,他不停喃喃自語,有時候甚至會雙手胡亂揮舞、大聲尖叫。「他會睡到一半突然大叫,或是用力抓住我。真的很可怕。我是真的被嚇到了,他整個人陷入絕望。」他當時的女友妲露拉.萊莉(Talulah Riley)說。有時候他甚至會跑去浴室,然後開始嘔吐。 馬斯克身邊的人都認為,他必須在Space X和特斯拉之間做出選擇。愈多人逼他做選擇,他就愈抗拒。「對我來說,在情感上,這就好比你有兩個小孩,但現在食物快吃光了,」他說,「如果每個小孩吃一半,很可能兩個人都會死;如果你把所有食物拿給其中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存活的機率就會提高。但是,我不能決定哪個小孩會死,所以我決定,我一定要盡全力救活這兩個小孩。」 自從Space X在2020年5月成功把太空人送到國際太空站之後,接下來五個月,Space X又成功完成十一次衛星發射任務,讓外界印象深刻。但是,馬斯克最怕自滿。他擔心,除非自己繼續維持瘋狂的急迫感,否則Space X就會和波音一樣,變得散漫與遲鈍。 「假裝我們是一家快要燒光資金的新創公司,」在某次會議上馬斯克說。「快一點,再快一點!只要錯過任何一個日期,就要特別標明。所有壞消息都要大聲說出來,而且要常常說。至於好消息,只需要小聲說,而且說一次就好。」

億萬富翁不會想市占率 而是想要整個市場
如果百萬富翁想的是市占率,億萬富翁想的就是擄獲整個市場,或自己開創一個全新的市場。馬斯克和貝佐斯就是這樣建立他們的事業,總是假設自己會主宰(甚至擁有)所有他們進入的市場。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瞄準這個結果。 SpaceX 為太空軌道發射產業帶來的成果無人能及。地球上除了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沒有其他人擁有一萬兩千顆網路中繼衛星。特斯拉是在古板的汽車產業中拼湊出來的新創公司,但還是在電動車領域遙遙領先。 亞馬遜的聯盟計畫每月約有五億次訪客瀏覽。亞馬遜店面平臺(Amazon Storefronts)支援了兩萬名小型零售商,全球電子商務市占率約為40%。 我為了本書訪問梅薩石油公司創辦人皮肯斯,他的遠大思維令我非常吃驚。他的唯一任務是讓梅薩石油公司成長,而第一個收購目標,是他自己公司的二十八倍大。結果他還真的成功了!接著他又找上產業內的大公司。每次收購活動無論有沒有成功,他和投資人都能賺到數百萬美元。 他有異於常人的能力,能夠及早注意到市場趨勢,再用積極到近乎瘋狂的計畫進入市場。有次他注意到天然氣價格的早期趨勢,於是積極的買進期貨,然後突然間就掌控了整個產業。 還有其他人也曾經做過類似的誇張舉動,像是巴菲特、比爾.蓋茲(Bill Gates)、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賴利.佩吉(Larry Page)、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賴瑞.埃里森、袁征(Zoom 創始人)──他們全都成功創立驚人的事業,並且完全支配了市場。 有些人繼承了基金遺產,但大多數人都是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的企業和財富。而他們的共同點是:找到投資人和團隊,幫助自己達成集體規模。 這意味著億萬富翁的心態跟我們不同嗎?其實不是你想的那樣。他們確實有看到更大的可能性,以及達成目標的途徑。而且為了實現計畫,他們願意做任何事情。這聽起來就是我們討論過的標準野草心態,他們只是心態更強烈而已。差別在於,他們有能力將力量乘數用在集體規模,讓每個行動都獲得更大的效果。 我們也能夠增強野草心態,將力量乘數用在集體規模。我們可以當文靜的蒲公英,一塊草坪接著一塊,強勢奪取新地盤;也可以當可怕的糙果莧,噴出數百萬顆種子,迅速進化以克服任何挑戰,並且支配數百萬公畝的領地。 我認為這非常激勵人心,無論我們是個人創業、新創公司創辦人、中小企業業主、上市公司主管或加盟主、新手或老將、百萬富翁或億萬富翁,同樣的系統可以給我們每個人新的槓桿作用。畢竟我們培養的心態,以及用來成長的策略,全都系出同源:野草。 世上沒有「百萬富翁心態」,也沒有「億萬富翁心態」。只有野草心態的強弱之分。而且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也沒有專屬的成長模型。無論規模大小,野草心態的八個層級,可以應用於每一個人。 差別在於,我們想要用多大的力道,去應用野草提供給我們的方法。事業規模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選擇維持小規模、無足輕重,或是成長為大規模、舉足輕重。 這種力道的提升,反映在培養野草心態的方法,以及實行野草策略的力道。 但最大的因素,在於如何擴大規模。我們見識過一比一槓桿與多通路規模的經營方式有多大的差異。光是這樣就足以讓生產力和成果大幅躍進。 而野草告訴我們,最大幅度的躍進,就是將集體規模結合力量乘數。集體規模的重點在於創造一個既飢渴又積極進取的團隊,由積極的投資人、專家與夥伴組成,執行並持續改善凶猛的成長流程。 「力量乘數」這個術語來自軍事科學,意思是「任何能夠讓一個單位達到更大戰果的因素」。先進的科技、武器、訓練、後勤、策略和心態,全部結合在一起,讓軍隊更有成效,使他們對任何敵人都有優勢。無論是現代戰爭、還是孫子寫《孫子兵法》的時代,都是同樣的道理。勝利屬於優勢無可匹敵的軍隊。 W.E.E.D.S. 模型的每個層級都能培養這種不平等優勢。種子策略幫助我們,以壓倒性數量的意識和市場吸引力,獲得支配性的立足點。種莢策略讓這些意識和吸引力變強好幾倍。帶刺策略捍衛我們的地位與智慧財產,並阻擋對手進入市場。分割策略使我們維持平衡與警戒,準備好防禦任何破壞。葉叢策略讓我們一直尋找並發展更多不平等優勢。藤蔓策略給我們更快、更具支配性的管道,進入市場並獲得關鍵資源。生根策略管理資產,讓公司的整體價值極大化。土壤策略在我們周遭創造優勢,強化成長潛力。 它們全都是力量乘數。 在寫這本書時,我驚訝的發現野草策略模型適用於事業中的一切,以及所有跟拓展規模有關的事務。我們不只是野草;我們的大腦奔流著好奇心、想像力與創造力。我們不斷學習新東西;我們有熱情、靈感和本能。 野草沒有這些東西,但奇怪的是,它們全都符合野草模型。我們用好奇心與想像力製作、發明的事物,全都成為不平等優勢、力量乘數的一部分。我們打造的聯盟、建立的關係、進入市場的管道,以及獲得的資源,全都是力量乘數。 這意味著一件事:如果想要像野草一樣拓展規模,就必須抱持野草心態、應用 W.E.E.D.S. 模型、將一比一槓桿換成多通路規模,然後再換成集體規模,並且把力道提升到最大。任何百分百野草都會這樣做。 野草攻勢 馬斯克無所畏懼的追求別人眼中不可能的目標。他的每個事業都打破了傳統的市場典範,進而支配這些市場。集體規模以最大的可能性,將團隊要素引進成長流程。員工、投資人、聯盟、粉絲,以及追隨者,全都團結起來推動企業前進。關鍵在於從一比一槓桿進展到多通路規模,再來是集體規模,同時應用力量乘數。 野草策略的力量乘數是指將不平等優勢,應用在你的市場。 (本文摘自史杜.海內克著《野草攻勢:以小欺大、蠶食市場,野草模式經過億萬年考驗,是最簡單的奪利與成長方式。》,大是文化提供)

電動車不是車 它是會跑的智慧型手機
特斯拉與 SpaceX 不同,它不是由馬斯克創立的。這家改造了電動汽車的公司,實際上是由兩位工程師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馬克.塔彭寧(Marc Tarpenning)於2003年成立。兩人聯手的期望是,改造千禧年後電動車的形象,要讓它變得「令人渴望」、功能強大,且充飽電時與加滿油的汽車相比,可以跑一樣多的公里數。 這個野心很早就吸引了馬斯克:2004年特斯拉籌資,馬斯克為該公司挹注了數百萬美元,後於2008年加入成為執行長(這件事的發生有些戲劇性,尤其是馬斯克和艾伯哈德之間的關係)。 我仍必須時常提醒自己,馬斯克不是特斯拉的創辦人;2017年該公司名稱從「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更名為「特斯拉公司」(Tesla Inc)。有了這個名字,這家公司似乎就是為他而生。 公司名稱來自尼古拉.特斯拉(Nikolas Tesla),這位美籍塞爾維亞族發明家,是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最具創造力的科學思想家之一。儘管因為與愛迪生(Thomas Edison)立場不同,導致他的工作成就受到打壓,但他仍然被稱為交流電之父,其大部分發明以電為核心。 後人為了給予他不朽的榮耀,甚至以其名「特斯拉」作為磁場測量單位。幾十年來,特斯拉一直受到科幻小說迷喜愛;許多漫畫、電視連續劇和電影,都引用他作為素材,例如2008年克里斯多夫.諾蘭 (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頂尖對決》(The Prestige),特斯拉一角由……大衛.鮑伊飾演。 好吧,馬斯克不是特斯拉的「生父」,但我們可以說,是他實現了這家公司的理念。我們必須將電動汽車視為在路上行駛的電腦。這種模式與傳統汽車製造商的模式百分之百不同。 這些熱引擎(heat engine)大廠通常會自誇擁有超過一個世紀的經驗;但這麼多的既定習慣,也成了能源轉型的阻礙。特斯拉不需要從汽油轉為電力,它從零開始,把一切的核心放在電池,同時將機動化、傳輸和控制想像成一層一層彼此往上堆疊的圖層。最重要的是,它開發了可以控制整部車的電腦軟體。 這些電腦軟體能夠提供遠端更新程式,就像更新智慧手機的操作系統一樣。這使汽車不用費事前往修車廠,便可維持在最新技術狀態。從股票市場的角度來看,特斯拉前景大好。 2021年1月,密切關注這位億萬富翁資金情況的彭博社指出,由於特斯拉股票飆升,馬斯克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其財富足以打敗某個禿子,也就是他親愛的對手貝佐斯。據法新社評論,在世界財富排名當中,這位南非出生的工程師身價為1,885億美元,比亞馬遜創始人多了15億美元。 矛盾的是,儘管特斯拉市值超過通用汽車、福特、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豐田、本田和福斯的總和,但據法新社資料指出:「該集團的銷售額仍然與傳統製造商相差甚遠:特斯拉在2020年僅售出499,550輛汽車,遠低於福斯在2019年售出的1,100萬輛。」 不過,該集團是投資人的寵兒,投資人普遍認為布局電動汽車是聰明的選擇。馬斯克的財富主要靠股票市值累積。2021年10月,美國汽車租賃公司赫茲(Hertz)宣布購買十萬輛特斯拉電動車,使他的財富又更上一層樓。受到消息激勵,特斯拉股價大漲,這位世界首富的資本飆升至2,886億美元。 拜特斯拉之賜,馬斯克登上了超級資本主義的金字塔頂端。然而,這位億萬富翁並沒有放棄向「平民」打交道。在2006年8月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他寫道:「公司的長期計畫是提供多種款式汽車,包括人人負擔得起的家庭汽車。」 很顯然,目前他還沒有做到那一步。現在必須花上超過四萬歐元才能購買特斯拉最便宜的車款。不過在2020年9月的電池日(Battery Day)大會上,馬斯克宣布可望在3年內,推出售價25,000美元的汽車。這一承諾呼應了特斯拉在其官網上的口號,聲明其使命是「加速世界朝向永續能源的過渡期」。 畢竟這個百分之百的全電動品牌,一開始是以超時尚的跑車起家,它們從2008年開始銷售超跑 Roadster(2012年停止生產,但馬斯克也承諾將推出新車型)。雖然該車是與英國蓮花汽車(Lotus)合作設計,但往後的車型就純粹是特斯拉的設計,現在有 Model S、Model 3、Model X 和 Model Y。沒錯,全部拼起來就是「S3XY」,再次證明馬斯克幽默的特質。 這些電動汽車的「完全自動駕駛」問題受到放大檢視,主要有兩個層面廣受人們討論。首先是能源問題:充飽電一次能夠讓汽車行駛多少公里? 特斯拉汽車目前的續航能力約為500至600公里。許多汽車記者撰寫了測試在法國以電動車旅行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這在五年前看起來像是科幻小說才有的情節,然而現在它確實可能發生。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必須配合GPS導航,它會向駕駛者指示合適的充電站。因為充電站的數量有限,而且找不到空的充電站也相當常見。 以現在的情況來說,等待時間並不會太長;因為駕駛人數少,車主們甚至可以在愉快的氣氛中,笑談自己車子的特點。但未來就不好說了,試想在連續假期的週末,成列的電動車魚貫駛向渡假海灘,屆時必須有足夠的充電裝置,才能迎接成群的渡假者。 現今電動汽車用戶占了相對少數的優勢。一位經常駕駛特斯拉的受訪者(他用租的)告訴我,巴黎到尼姆(Nîmes)途中僅須停下來充電兩次;每次充飽電所需時間大約二十幾分鐘,費用也是約二十幾歐元。 接下來要講的是在網路上討論最熱烈的問題:汽車的自動駕駛能力究竟是完全自動,還是接近完全自動?(這種細微差別極為重要,甚至攸關性命。) 同樣的,這個概念也不是特斯拉發明的,但特斯拉在這方面的技術,比其他任何品牌更進步。2015年10月14日,發表於特斯拉官網上一篇題為〈你的自動輔助駕駛已經到來〉的文章中,開啟了自動輔助駕駛的序幕,特斯拉說明在過去的一年裡,新的 Model S 汽車已經配備了一項硬體設備,允許「逐步引入自動駕駛技術。其配備包括一個前置雷達、一個面向駕駛路徑前方的攝影鏡頭、12個超聲波感測器,能夠偵測到汽車周圍所有方向、任何速度下距離約5公尺範圍內的障礙物,以及一個高度精準的數位控制煞車輔助系統。」 這些設備(經過不斷研發改進)被安裝在特斯拉汽車並閒置了一年,終於在這篇文章發布當天開始運作,該文寫道:「現在,特斯拉的第七版軟體可以讓這些工具,提供駕駛員更廣泛的舒適和安全功能。」自此,自動輔助駕駛能夠糾正汽車在車道上的位置,自動變換車道,甚至管理煞車系統以避免任何碰撞。但是,特斯拉明確指出「駕駛人永遠要對自己的駕駛負責,控制汽車的終究是駕駛人」。 何時才能達到「全自駕」?這是問題所在,並且也是馬斯克急欲獲勝的競賽。不過,站在起跑線上的,也不是只有他一人。 (本文摘自奧利維耶.拉斯卡著《馬斯克,挑戰科學的男人:全自動駕駛、超迴路列車、腦機介面、殖民火星……科學家眼中哪些「馬斯克現象」會成真?其結果是?》,大是文化提供)

馬斯克的3隻小豬 讓癱瘓患者再次行走的希望
時間來到2020年,這是新冠疫情之年,也是豬之年;至少對 Neuralink 而言是如此。8月28日,馬斯克秀出了征服大腦的新招。當天,他在 YouTube 上直播了將近1個小時,在3隻小豬身上揭露晶片植入的結果──牠們分別是喬伊斯(Joyce)、桃樂絲(Dorothy)和格特魯德(Gertrude)。每隻豬的特色都不同,但不是經典的「稻草屋、木屋、磚屋」,而是「沒有植入」、「不再植入」和「一直植入」。 第1隻小豬喬伊斯沒有植入物,是隻普通的小豬。其角色是作為對照,讓觀眾看到另外2隻豬的行為和牠一樣,也就是皮毛和精神都很健康的豬。 然後是第2隻小豬桃樂絲,曾經接受大腦植入物,後來取出:據 Neuralink 表示,這隻豬是為了證明植入是具可逆性的。 有一天當你厭倦了馬斯克的植入物,只要將它取出,換成別的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更換植入物就像換衣服一樣! 終於,主角來了──格特魯德,牠是 Neuralink 展示的第3隻豬明星、增強型的小豬。正如馬斯克所說:「牠快樂又健康,已經接受植入2個月了。」格特魯德的大腦皮質植入了 Neuralink 晶片,連接至豬鼻的神經元區域。 為了向觀眾展示記錄神經元的真實情況,特別以「嗶嗶」聲和螢幕角落的發光曲線顯示。格特魯德越是用豬鼻子翻找柵欄裡的稻草,嗶嗶聲就變得越發響亮;而當牠抬起頭,聲音就安靜下來。 繞完一圈後,喬伊斯、桃樂絲和格特魯德回到各自的柵欄裡。等到3隻小豬退到幕後,就輪到 Neuralink 的工程師和老闆馬斯克上場,他們延伸討論並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在此提醒一下,該活動是現場直播)。 接著,有人向該團隊問到植入物嵌入大腦的深度。目前這些植入物實際上是置於大腦表面,馬斯克解釋:「失明和聽力障礙,可以經由大腦皮層矯正。」不過,對於治療憂鬱症和焦慮症,他認為可能必須更加深入大腦,直到下視丘。 此外,他還提到了關於半身癱瘓患者的測試:在患者腦部植入記錄大腦皮質層運動信號的晶片,使身障者得以控制輪椅和機械外骨骼;這些機械化裝置可以連接到身體或是四肢之一,增加肌肉能力或補償缺損。 馬斯克擔保說:「他們將能夠再次行走!」並以特斯拉為例,他對特斯拉同樣最在意的就是安全性,Neuralink 也正在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密切合作,該機構負責美國國內藥品和醫療設備的批准銷售。 那麼這樣的腦部植入需要多少錢呢?馬斯克在此也大膽預測,包含手術費用,未來價格會降到幾千美元。因為 Neuralink 不只是一個醫療用品,其目的是成為令人愉悅的個人裝置;因此在該影片結尾,團隊人員自由發揮,想像腦部植入物的各種可能性:下載記憶、心電感應或增強視覺。這天馬行空的一切,是否真的合理? (本文摘自奧利維耶.拉斯卡著《馬斯克,挑戰科學的男人:全自動駕駛、超迴路列車、腦機介面、殖民火星……科學家眼中哪些「馬斯克現象」會成真?其結果是?》,大是文化提供)

下單晚一天價差30萬!特斯拉的世紀豪賭:為何馬斯克寧被老車主痛罵,也要祭出降價這顆「血滴子」?
2023年,全球最褒貶兩極、擁護者與唱衰者最壁壘分明的企業,就是電動車龍頭廠特斯拉(Tesla)。 1月上旬,特斯拉旗下最熱銷兩大車款:Model 3與Model Y,先後在中國、歐美、日韓等市場啟動大降價。以長程版的Model Y為例,美國消費者只要晚1天買車,就可以拿到便宜近兩成的價格,省下新台幣30多萬元,而台灣市場也在1個月後,加入這波降價潮。 「之前買的虧大了!」「老車主被當盤子!」這些聲音,在台灣的車主間此起彼落。然而,一片罵聲中,特斯拉在去年重摔的資本市場,竟出現驚人翻轉。 總計今年初至2月中旬,該公司在短短1個半月內,股價從最低點的108美元,一路翻漲到208美元,帶動市值暴增逾3千億美元(約近9兆元新台幣);反觀去年,它股價、市值雙雙蒸發近7成,該公司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因此交出坐了兩年的世界首富寶座。 「這就是馬斯克,他就是這麼狂、這麼跳tone!」2009年起就是特斯拉供應商的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在第一時間對我們表達客戶大降價的觀感。 「面對消費者的不滿,特斯拉顯然不屑一顧⋯⋯,」去年出版《權力遊戲:馬斯克與特斯拉的世紀豪賭》的美國財經作家希金斯(Tim Higgins),也在與本刊的越洋訪談裡指出,「因為他追求的,是一個更大的目標。」 馬斯克想要「賭贏」的目標,「就是電動車市場的霸主地位!」同為特斯拉供應商的貿聯總經理鄧劍華,道出馬斯克最底層的盤算;而早在13年前就見過這位真人版鋼鐵人的沈國榮,則進一步補充,「他想要的,是拿回市占率,還有市場的話語權。」 想像你眼前有一座翹翹板:一邊,是僅僅提早幾天買車,就要多掏出30萬元的消費者;另一邊,是特斯拉不斷被中國比亞迪、美國福特、歐洲福斯蠶食的市占率。這次,馬斯克決定一腳踩向後者。 德意志銀行近日指出,受降價帶動需求,原本去年底減產的特斯拉上海廠,今年1月出口量較去年同期大增190%;美國首季Model Y存量,則在一個月內銷售一空。 過去,降價這招,往往被品牌業者們視為非到最後關頭不用的「血滴子」,因為一旦操作不當,經常會適得其反。但,馬斯克卻用降價,一手催出需求,一手打擊仍在賠錢的對手。 觀察馬斯克多年的希金斯認為,「他就是一個大冒險家!」而每次以小博大的出手,都是經過縝密盤算。 釐清他的「算盤」與特斯拉所處的階段,對台灣其實很重要。因為,目前許多業者,都把下一波成長的寄託放到馬斯克身上。這些電子業者當中,許多是近年才躋身特斯拉供應鏈,希望藉這家車廠的翅膀搶食電動車商機,如同當年搭著蘋果iPhone順風車,連吃15年的智慧型手機訂單。 電動車與手機,在產業本質的最大差異在於,手機產業走到後期,前五大品牌扣除供應鏈封閉的韓商三星,僅剩蘋果一家美國品牌,其餘都是中國品牌,由於這些對岸品牌使用的多是紅色供應鏈,導致台商只能靠「一顆蘋果救台灣」。 電動車卻不然。目前,該產業已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儘管特斯拉還是龍頭,但像福特、通用、福斯、斯泰蘭蒂斯、豐田等歐美日車廠,都在快馬加鞭造電動車。也許,相較定於一尊,把眼光放在更寬廣的藍海,台灣未來的路,也會更加開闊。(閱讀全文…)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65期)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人生勝利組軍公教怎麼可能窮?我爸媽退休後如何一步步散盡家財,最後變成老殘窮的真實血淚當看護時,月收入40萬富太太教會我的事:人死了錢沒花掉就是廢紙,花在身上、吃進嘴裡才是真的等了800多天,室內今起免戴口罩!公共運輸、醫院…只剩這8類場所需配戴,3張表一次弄懂超實用!Line照片「過期打不開」怎辦?2招「當免費硬碟用」快筆記:不再被期限綁架 味丹「双響泡」如何靠廣告翻轉「最難吃泡麵」印象?看品牌如何扭轉危機!

馬斯克將交棒推特執行長 學4種辭職英文
去年馬斯克(Elon Musk)收購Twitter的話題與爭議不斷,而一直以來,許多投資人認為馬斯克應該辭去Twitter執行長並專注於特斯拉的營運。一向善於用Twitter進行民意調查的他在去年(2022)12月19日發起投票,決定他是否應辭去Twitter執行長一職,最終結果出爐超過半數的人認為他應該辭職。對此,馬斯克決定履行承諾,並於上周表示,將在年底任命繼任的推特執行長人選。本次讓我們從這則新聞來學辭職相關的單字和用法,在TOEIC測驗職場情境中非常實用喔! 各種辭職用法 辭職有幾個簡單的講法,例如常見的 quit a/the job, 也可以用 leave a/the job。quit有「放棄的」意思,後面可以接名詞,如果要用動詞則需要以動名詞Ving的型態呈現。 March, the month after Chinese New Year, tends to be a popular time for people to quit their jobs. (三月,農曆年後,往往是很多人選擇辭職的時間。) Ms. O’Donnell decided to leave her job to pursue an advanced degree. (O’Donnell小姐決定辭去工作去攻讀研究所學位。) an advanced degree 通常是指「學士後的學位」,如「研究所學位」。 step down也可以形容「辭職」,由字面上可以得知是「走下來,下台」的意思,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政府官員的)下台」,再加上as(職位),可以用來表達「辭去某個職位」,如同馬斯克在推特上的發言寫著: “Should I step down as head of Twitter? I will abide by the results of this poll.”(我應該要辭去推特的執行長一職嗎?我將會遵循民調的結果。) abide (v) 是「遵守」的意思,通常後面會加上介系詞by, 譬如「遵守規定」可以說abide by the rule。 All scholarship recipients must abide by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University College.(所有獎學金獲獎者必須遵守大學學院的規章制度。) 此外,「辭職」有個常用的動詞resign (v),名詞為 resignation。「辭職信」或「通知」可以簡單用resignation 表達,或是resignation letter /notice,「遞交」辭職信時的動詞可以用give、hand it或是turn it 等。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that you have had a new job before you hand in your resignation.(在遞交辭職信之前,最好確保你已經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解雇、接手後續工作 馬斯克入主推特後進行一系列人事改組、解僱(lay off)不少員工,因此招致許多批評。員工的離開有自願和非自願,不管是哪一種,都可以用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終止僱傭關係」來形容關係結束。terminate是TOEIC測驗高頻出現的動詞,表示end「終止」;terminate也常用於說明「(合約的)終止」,因為雇用關係也會簽合約,因此名詞形式為termination。 To terminate the lease, please notify us one month before the contract date. Otherwise, the lease will be automatically extended.(欲終止合約,請在合約截止日期前一週通知我們,否則合約將自動續約。) 在離職時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意願呢?這時可以使用形容詞voluntary「自願的」,相反就是involuntary「非自願的」, 相信許多人看到這個單字時,就會想到「志工」。volunteer (v)(n)也就是用了相同的字根「vol- 」,這個字根的原意是「意志,義工」,而「自願」就是出自於自己的「意志」。 員工離職後,需要有人接手這項工作,英文可以用 take the job來說明,若是由公司內部同仁,或者重新招募合適的人選,則可以用take over「接管、接手」 這個動詞片語來表達。 The company wants someone internal to take over Mr. Chen’s position when he retires in May.(公司希望由內部人員在陳先生五月退休時接替他的職位。) 此外,接替某人的工作也可以用動詞replace (v)來形容,而來「接替的人」就是用名詞 replacement來表示。 Mr. Johnson is leaving next month, but we still haven’t found a replacement yet.(Mr. Johnson下個月就要離職了,我們尚未找到接替的人。) 【多益模擬試題】 1. The company policy requires you to give two weeks’ notice before ________. (A) resign (B) resigning (C) resigned (D) to resign 2. Since we’re currently understaffed, Clare agreed to ________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planning our annual outdoor advertising campaign. (A) take on (B) take into (C) take of (D) take from 解析: 1. 正解為(B)。本題是文法題,句意為「公司要求離職兩週前要提出通知。」before後方可以加上before you resign,若要省略主詞you,則需要將resign改成 resigning的形式即可,故(B)為正確答案。 2. 正解為(A)。本題為單字題,句意為「由於目前我們人手不足,因此Clare 同意承擔企劃年度大型廣告的活動。」take on可以解釋為「承接新職務或職責」,符合句意,顧(A)為正確答案。 文/徐碧霞 Valerie

「特斯拉」公路揭祕 馬斯克青睞的奧斯汀魅力何在?
文/林鳳琪 崛起中的矽丘、美國德州首府奧斯汀,不僅吸引馬斯克把特斯拉總部遷至此地,還蓋起電動車超級工廠,甚至形成了「特斯拉鎮」。國際科技大廠紛紛來到德州,帶動全球一波波的投資美國熱,當然,台灣也沒有缺席。 12月,眾人目光聚焦亞利桑那州台積電首度移機,12小時車程外的德州謝爾曼市(Sherman),台灣另一家半導體大廠環球晶,斥資50億美元投資興建的12吋晶圓廠,也即將動土開工。 「6月底才公布,12月就動土,這次真的很快,」休士頓台北辦事處處長羅復文觀察,這波全球投資美國熱潮,以德州為最。 近一年來,湧入德州投資的,除了台灣的環球晶、台達電,美光也傳出計畫投資1600億美元、三星2000億美元、德州儀器300億美元,還有日本住友化學、松下電池等。 天然資源豐富、居住成本低,吸引特斯拉遷總部,蓋特斯拉鎮 迥異於中西部鐵鏽帶,美國南方從西南邊的加州、中間的德州、喬治亞,往東南到邁阿密、佛羅里達,是美國傳統陽光帶。其中,又以德州為甚。這裡天然資源最豐富,不僅石油年產量全球排名第六;德州人口超過3000萬人,美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加州的4000萬人。 德州土地面積是全美第二大,比法國還大;德州GSP地區生產總值1.8兆美元,高於加拿大。德州並非只有天然資源、農畜產與石化產業。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位於德州休士頓、F-16戰鬥機在沃斯堡製造,連SpaceX的測試基地都在德州。筆電廠商戴爾、半導體廠商德州儀器,最早都發跡自德州。不只如此,德州還有全美最頂尖的癌症中心。 事實上,近年來,因為加州飆漲的物價、土地成本與沉重稅賦,逼得一批批「科技難民」不斷從加州出走到德州。德州因石油礦產豐富,是美國少數幾州免徵個人所得稅的州。加上相對加州較便宜的物價,以及蓋廠、居住成本,吸引馬斯克在2021年時,將特斯拉總部搬到德州首都奧斯汀,還蓋起電動車超級工廠。 奧斯汀東邊,130號公路與科羅拉多河、以及名喚Tesla的新公路,圍起來的三角帶,工程車、水泥車、起重機不斷進進出出。幾棟鐵灰色廠房,以及蓋到一半,僅有鋼骨的廠房,矗立其間。 這裡,當地人稱「特斯拉鎮」。 在馬斯克的計畫中,這裡不僅是特斯拉總部,更是自動化生產的關鍵。為符合《降低通膨法案》(IRA)美國製造要求,馬斯克甚至喊停原本德國的投資計畫。趕工中的奧斯汀超級工廠,維安也不馬虎,車輛靠近特斯拉鎮,安全人員立即駕車驅離。當地人觀察,過去鮮少如此,「隨著中美競爭激化,企業也變得很敏感。」 沿著130號公路往北,約10分鐘車程,韓國三星在美國最重要的半導體聚落,就位於奧斯汀北邊。「晶片法案」促使三星加碼2000億美元,在美國擴廠;而棄亞利桑那選擇德州的關鍵考量,就是水、電等基礎建設穩定。一位當地人士透露,「亞利桑那州缺水嚴重,未來台積電的挑戰恐怕不小。」 與130號公路平行,35號國道兩邊,短短10數分鐘車程距離,就聚集了三星、甲骨文、思科、蘋果、戴爾等科技大廠。距離稍遠一些的工業區,也有一棟棟建設中的新廠房拔地而起。 美國製造回流,人才匯聚,帶動邊境工作遊牧族興起 這波特斯拉、蘋果、三星等科技大廠大舉遷徙至德州與奧斯汀的浪潮,從半導體與電動車供應鏈業者,帶動軟體與系統服務商,使得新創與創投統統來了。4月,特斯拉剛啟動德州超級工廠;6月,台達電就宣布將在2小時車程外的Plano增建新廠,就地服務超級大客戶特斯拉。 而和碩、鴻海等特斯拉供應鏈,位於美墨邊境的生產線,也紛紛擴廠或轉型自動化因應。美墨加協定(USMCA)下,工廠設在墨西哥省人力成本;經理人白天跨境到墨西哥生產線,晚上回到僅半小時車程,生活條件較好的德州艾爾帕索。一位供應鏈業者形容,週末到艾爾帕索的餐廳跟酒吧,一坐下,放眼望去,都是台灣供應鏈高階經理人熟面孔。 美國製造強勢回流,更帶動「邊境工作」與「邊境游牧族」的新生活型態。羅復文形容,「跨境的新經濟」正在德州流行。 事實上,除了稅制、水電等基礎建設穩定,德州高教人才充足,也是吸引這些龍頭大廠投資的關鍵。德州境內,休士頓大學、全美第二大公立大學系統德州大學,都是排名前面的名校,知名的UT(德州大學系統)分校,就位於奧斯汀。 一位當地台商透露,亞利桑那州人才相對難找,「前陣子,台積電還專程到德州幾所大學辦徵才說明會。」羅復文分析,德州每年就有數萬名工程師,從農業、能源、機械到高科技都有。 人才匯聚,也帶動城市發展。奧斯汀市中心,科羅拉多河上、知名的蝙蝠橋,週末,科技新貴在橋下玩獨木舟、立槳;橋上也不乏跑步、騎自行車的人。 美國知名的自駕物流新創,Refraction AI機器人車隊,也將營運據點設在奧斯汀。街上,高1.5公尺、長1.4公尺的自駕車機器人REV-1,正橫越科羅拉多河上的蝙蝠橋,替客戶快遞炸雞。看好電動車將帶動自駕與其他科技新創服務,創投業者也來了。 半導體+電動車兩大產業助攻,矽丘奧斯汀躍升新創之都 從事科技創投,管理上億美元基金的Vincent,今年4月,帶著太太與小孩,舉家從加州移民到奧斯汀,看上的就是矽丘奧斯汀,在半導體與電動車兩大產業帶動下,人才聚集,很有機會取代矽谷,成為美國最閃耀的新創之都。 當地開發商Pearlstone執行長Robert Lee觀察,近年被喚做「矽丘」的奧斯汀,很像矽谷與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快速成長的科技新貴,帶動當地居住、商務,以及高端消費市場蓬勃發展。市中心公寓住宅稀缺,10月的F1賽車、音樂節等活動,週末湧進數十萬觀光人潮,旅館供不應求,一般商務飯店房價竟飆漲至上千美元,還一房難求。 「看上奧斯汀潛力,這兩年,國際一級開發商都搶進奧斯汀蓋商辦大樓與頂級飯店。」Robert今年推出飯店式公寓,「科技新貴買來,可當成在奧斯汀出差、度假居住,不住時,我們可代為管理經營,出租給遊客或商務旅客。就像這次週末,一房難求,所有單位都租出去了。」 中美韓律師事務所所長賴清陽律師觀察,近十年內,加州就有上百家企業將總部搬遷至德州。嗅到商機,他危機入市,2020至2021年,受疫情衝擊,不少旅館求售拍賣,「其中不乏鄰近機場、科技公司總部,商務需求市場支撐,逢低買進建築物可保值,商務旅館現金流穩定。」 賴清陽與友人合伙,買下奧斯汀知名連鎖商務旅館Holiday Inn與Marriott等飯店物業,三年大翻三倍,每年領紅利10%。看好奧斯汀未來發展潛力,他將飯店投資交給兒子經營管理,半退休的他,樂得四處尋找潛力物件。 知名科技商務與專利律師,賴清陽曾協助台灣科技業,在美國打過多場戰役。對科技業脈動靈敏,看好奧斯汀與周邊剛投資、或是正在動土興建的科技大廠,「勞動力需求強勁,人才持續移入,奧斯汀仍在快速成長中。」荒漠中種矽金,崛起中的新矽丘,奧斯汀的光芒正熾。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LVMH集團執行長擠下馬斯克成最新首富 2022全球 10大富豪榜單一次看
奢侈品龍頭集團 LVMH 執行長 Bernard Arnault 擠下馬斯克,成為 2022 最新全球首富,其中時尚事業的貢獻功不可沒! 近日彭博社(Bloomberg)公布了截至 12 月最新的全球首富排行榜(Billionaires Index),奢侈品龍頭集團 LVMH 執行長貝爾納阿爾諾 Bernard Arnault,以淨資產1729 億美元,擊敗霸佔首位許久的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 Elon Musk,成為全球最新首富。 Bernard Arnault 今年四月原本僅次於貝佐斯及馬斯克,在全球富人排行榜中排行第三,不過富人們的收入隨時會依股價及市場更動,由於馬斯克先前為了收購 Twitter(最後以 430 億美元成功收購)出售了不少特斯拉股份,加上最近特斯拉股價下跌,才讓 Bernard Arnault 趁勢上位成功。 不過Bernard Arnault坐上全球首富寶座也絕非意料之外之事,身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跨國奢侈品綜合企業,集團橫跨精品零售、香水及化妝品、鐘錶珠寶、葡萄酒、媒體五大領域,旗下共握有 75 個品牌,2021 年的總營收高達 642 億歐元。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在今年全球股市普遍下跌的情況下,LVMH 股價僅下跌 1.5%。而集團最大金雞母又以時尚與皮件事業(Fashion & Leather Goods)拔得頭籌。 時尚事業成最大功臣 LV 「Towards A Dream 」形象廣告。圖片來源/ Louis Vuitton 據 LVMH 集團第三季財報顯示,集團將近一半的營收都來自時尚與皮件事業,即使時尚產業近兩年受疫情重創,不過因為第三季度適逢旅遊禁令逐漸解封之際,各國遊客報復性購物心態加上美元下跌,大量旅客湧入歐洲,許多集團財報也指出歐洲市場的營收擁有暴風性的成長。 第三季營收相較上一季度成長 67.4 億歐元,與去年相比銷售額則成長了 31%,營收大幅提升約 650 億歐元。 手袋坐穩話題王 梅西與 C 羅兩人破天荒為 Louis Vuitton 同框。圖片來源/ Louis Vuitton 不管是 LV、Dior、Fendi還是 Celine,集團時尚版圖的 MVP 商品非「手袋」莫屬,原先在精品手袋就佔有一席之地的 LV,2022 卡達世足以「Victory is a State of Mind」,讓足球雙驕梅西與 C 羅這個幾乎不可能同台的組合,破天荒為 LV 硬箱拍攝廣告大片,雖是分開拍攝但依然成功在社群掀起熱議,使 LV 搜尋量暴漲。 Dior 經典手袋 Lady Dior 近日在 Netflix 熱播影集《王冠》的加持下,黛妃包的稱號威力驚人,不僅讓 Lady Dior 詢問度大幅成長,甚至還將推出黛安娜王妃當年使用的復刻限定款,可見 Lady Dior 的聲勢驚人。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而今年適逢 Fendi 標誌性包款「Fendi Baguette」問世 25 週年,Fendi 不僅以 Fendi Baguette 為題在紐約舉辦大秀,攜手 Marc Jacobs、Porter、Tiffany & Co. 還有莎拉潔西卡帕克推出四方聯名,甚至還用 Fendi Baguette 做了巨型聖誕樹,一連串的宣傳都讓 Fendi 持續在精品熱搜榜單前幾位。 精準狩獵眼光 LVMH 集團能坐穩奢侈品龍頭寶座也少不了 Bernard Arnault 的精準收購思維,看準了品牌的未來市場與商機,即使要價不菲也會全力拿下,Bernard Arnault 在位以來陸續收購了 Dior、Stella McCartney、寶格麗,還有 2019 年以 158 億美元(約 4595 億台幣)天價收購 Tiffany & Co,創下當時精品收購案的交易紀錄。 Bernard Arnault 不僅擁有超過 60% 的 LVMH 集團的表決權股,據《富比士》評估他的身價高達 1862 億美元,而隨著疫情逐漸趨緩,集團營收有望再創顛峰,Bernard Arnault 的身價也將持續看漲。 2022 年 10 大富豪榜單(截至 12 月) 2022 年 10 大富豪榜單。圖/擷取自彭博社。 1. Bernard Arnault——LVMH 集團執行長2. Elon Musk——特斯拉創辦人3. Gautam Adani——印度阿達尼集團4. Jeff Bezos——Amazon 創辦人5. Bill Gates ——微軟創辦人6. Warren Buffett7. Larry Ellison——Oracle8. Steve Ballmer——微軟前 CEO, NBA 洛杉磯快艇隊持有者9. Mukesh Ambani ——Reliance Industries 董事長10. Larry Page——Alphabet 創辦人 作者/Vera Chen※本圖文由《Tatler Taiwan》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雜誌 6間東京伴手禮:3大甜點師監製「NEWYORK PERFECT CHEESE」日本人評第一名是這間! 6間台北長輩聚餐桌菜推薦:「新東南」超過40年老字號餐廳、「新葉、富錦樹」米其林1星推薦 貓奴必備!特斯拉推「Cybertruck紙板貓屋」 一座400台幣有找、靈感來自爭議防彈電動皮卡車 日本職人的手藝從壽司開始!6間東京米其林壽司推薦 2023台北必吃9間高端buffet精選!全台最享受的山珍海味餐廳你吃過幾間? 歡迎訂閱追蹤 Instagram 、樂讀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