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零碳排是痛的領悟 政府應以中小企為念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於11月30日在杜拜登場,為期兩周。由於巴黎協定提出「應在2023年進行第一次全球盤點」,也就是說本次會議將交出應對氣候危機的首張成績單。在淨零碳排已無回頭路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勢將經歷一場劇痛變革,對於弱國與中小企業而言,更可能面臨救亡圖存的重大挑戰。 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1)提出的巴黎協定於2015年12月12日獲全球197國通過,並於2

COP28與綠色市場商機
文/劉政昕■商業發展研究院中部辦公室研究員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8屆締約方大會(COP28)將於11月30日到12月12日在杜拜舉行,主辦國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本次大會主席Al Jaber,同時也是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執行長,因此石油大國其減碳目標格外受到矚目。 阿聯氣候變遷環境部已於今年7月更新其國家自定貢獻(NDC)目標,將其2030年原目標排放量2

公正轉型:邁向淨零排放之必要
文/陳振輝■富達國際全球首席永續長 數據顯示,轉型為更永續、更具韌性且低碳的經濟體,有助促進經濟繁榮,帶動就業機會。最新氣候經濟報告指出,致力改善氣候的行動,將促使全球經濟體於2030年增加3,700萬個就業機會。然而,越來越明顯的是,這些轉型的好處並無法雨露均霑。 各國致力推動經濟體系中主要產業脫碳時,切勿忽視淨零轉型對社會、就業市場及勞動人口所構成的影響。如要成功促使社會大眾攜手邁向更永

中小企業低碳轉型開步走
文/張裕斌■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 臺灣以中小企業為經濟主軸,根據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發布《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全台約有98.90%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合計有163.3萬家,創下歷年新高。其中製造業有14.5萬家為中小企業,占全台製造業96.37%;服務業有80.24%是中小企業,超過131萬家。 許多終端用品例如電子產品、汽車、食品、時尚產品、快銷品等,依照世界經濟論壇

台灣碳排放法制可否後發先至?
文/葉立琦■寰瀛法律事務所助理合夥律師 因應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氣候變遷因應法已於112年2月15日公布施行,臺灣碳權交易所也於8月正式成立,為完善碳定價和碳交易機制,環境部也陸續公告相關子法,逐步推進我國2050淨零排放之目標。 首先針對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對象,配合氣候變遷因應法之通過,於112年5月31日公告修正名稱為「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規範對象

核電是綠電的條件
文/陳鴻達■台灣金融研訓院永續金融召集人 日前行政院長陳建仁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說,核電是綠電,引發喧然大波。事實上這個議題不是三言兩語可講清楚的,陳揆可能是在緊湊的質詢時,來不及說明核電是綠電的前提與條件,以及全球對此議題看法與趨勢。國人應該重視的是這個議題的討論過程,而不是過分簡化的結果。 ■MSCI永續指數排除核電 傳統上核電不是綠電,例如MSCI在編製永續或ESG指數時首先排除核電、

ESG整合性資訊網頁平台的重要性
文/池祥麟■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根據投資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2025年整體永續投資會超過50兆美元,成長迅速。但ESG投資要能持續成長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需要有充分與高品質的ESG資訊揭露,因為其為連結公司與投融資者的重要橋樑,亦即透過良好的ESG資訊揭露,讓重視永續的機構與個人透過投融資來支持永續表現好的企業(與引導及制約永續表現尚待加強的企業),達成企業價值與永續績效

永續報告書「揭露不實」的風險
文/駱秉寬■中華獨立董事協會理事長 屏東高爾夫球製造廠明揚國際在9月22日發生大火導致嚴重傷亡,成為社會矚目焦點。據媒體報導,業者並未申報有堆放嚴重超量的高易燃有機「過氧化物」遇水會爆炸,儲存倉庫未與作業空間分離。立委質疑公司永續報告書的職場安全竟通過認證,是否淪為作文比賽等。證交所則表示,將從資訊揭露及定期抽查雙管齊下,以確認企業永續行動的實質作為。 從明揚國際2021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建立範疇三內部碳定價 打造低碳生態圈
文/陸孝立■勤業眾信永續發展服務團隊風險諮詢部門副總經理 今年5月世界銀行 (The World Bank)出版之《碳定價現況及趨勢報告》顯示,全球目前已有73項應用中的碳定價機制,所產生之經濟收益已超過950億美元。台灣政府也已於今年1月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自2024年起,針對鋼鐵、石化、半導體業等排碳大戶,以及直接與間接排碳量達2.5萬噸以上的製造業者徵收碳費,預計約有600家企

如何讓善互相效力?
文/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很多人把ESG切開來,環境是節能減碳,社會是公益,治理是公司治理。但怎樣找到新的模式讓這三者如何融接正向循環?是更具有意義!台新公益植樹共好計畫,運用植樹的永續行動E來幫助社福團體的永續自立S,結合企業員工出行淨零碳排的G,堪稱創舉,也揭開未來ESG的新軌道! 讓我回到去年的起心動念,早在台新30周年慶時我們即想到「種樹是否還有更多可能性呢?」

建立合乎「綠色金融科技」的碳交易所
文/陳鴻達■台灣金融研訓院永續金融召集人 台灣碳權交易所在8月成立後,目前正緊鑼密鼓的籌畫未來如何營運,在此期許未來的碳交易所能善用新觀念與新技術,解決目前碳交易常被詬病的問題,成為一個合乎「綠金融科技(Green FinTech)」的交易所。 ■碳權交易所的挑戰 根據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與國際ESG發展趨勢,台灣企業有以下三個時機需要碳權交易服務:1、企業新設或擴廠造成溫室氣體排放增

落實ESG三部曲
文/黃國銘■寰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策略長 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創造最大股東價值?還是有其他意義?試舉一例供大家思考:圖靈製藥的創辦人馬丁取得治療癌症與愛滋病的Daraprim藥物之獨家專利權後,將每錠藥價從13.5元提高55倍至750元,這樣可以大幅提昇股東權益的決策有錯嗎?這讓筆者不禁想到之前擔任檢察官偵辦經濟犯罪時,常聽到的被告說法:「都是為了股東好!不對嗎?」 ■重新思考公司

協助業者評估淨零風險 政策應該更透明
台灣淨零政策是數年來能源及永續政策的升級版,它為台灣的未來發展加注一項對國際的承諾。只是,台灣在2022年宣布將於2050邁向淨零後,除歐盟在2023正式通過要課徵碳邊境稅的CBAM法案,美國清潔競爭法(CCA)也預定在2024年上路。這些外部要求,對台灣出口企業來說,不只是永續願景的升級,更是實質進入國際市場條件的變化;如何風險評估、如何投資與累積能量妥適的因應,企業需要更透明的政策資訊。

淨零轉型要成功 精準量測不可或缺
文/林增耀■工研院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執行長 淨零永續已成為國際重大趨勢,優化「 低碳」、「節能」等重大挑戰,是各國政府及各大企業積極達成的產業變革。我國在「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明訂的轉型目標就包括了「能源轉型」、「產業轉型」,從國家的角度而言,期盼透過政策來改善高碳排產業的開發,或是降低化石燃料、煤炭的使用,進而推廣如太陽能、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生質能等再生能源,那麼客觀的科學佐證,確

ESG大趨勢正在改變運動世界-以杭州亞運為例
號稱亞運史上規模最大、項目最多,擁有481個各項賽事的杭州亞運於10月8日正式閉幕。本屆賽事為疫後亞洲各國運動員交流的最重要賽事,並被視為明年巴黎奧運的前哨站,不論爭取資格或互探虛實均有其重要性,在運動競技本身之外,相較於歷屆亞運會,杭州亞運在科技、環保與能源使用上展現的突破,同樣值得留意,尤其是對運動賽事的改變和產生的新影響。換言之,ESG大趨勢正在改變運動世界。 為期約兩周的本屆亞運會賽事